|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临床分析 |
|
陈德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中自发性SAH是内科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中的常 见病。我院内科1992~1998年共收治自发性SAH共60例,占同期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9.76 %(60/615),与文献报道的发病率相同[1]。现对这60例自发性SAH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1例,女29例;农民38例,工人17例,干部 3例,教师1例,家务劳动者1例;年龄自26~89岁,平均57.83岁,其中<30岁3例,占 5%,31~50岁16例,占26.67%,51~70岁29例,占48.33%,>70岁12例,占20% ;起病至就诊时间3小时至15天,其中24小时内就诊22例,占36.67%,2~5天就诊31例 ,占51.67%,6~8天5例,占8.3%,11天1例,15天1例,各占1.7%;初次发 病58例,占96.67%,再次发病2例,占3.33%。住院天数1~46天,平均22.6 天。 1.2 诱因 解大便3例,从高处跌下3例,骑车3例,用力劳动4例,与人争 吵1例,饮酒2例,登高及头部后仰各1例,打牌激动及吃饭呛咳各1例,发现东西被偷及子宫 肌瘤手术后各1例,步行途中及闲谈中各1例,半夜小便时5例,早晨起床时发病2例,做家务 时发病1例。上述有诱因32例,占53.33%,其余无诱因28例,占46.67%。急性发 病共49例,占81.67%,相对缓慢起病11例,占18.33%。 1.3 就诊时症状和体征 以突发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就诊共49例, 占大多数;以头晕伴呕吐5例;以后颈板痛者1例。以一侧肢体麻木或活动失灵伴头晕呕吐就 诊3例;手术后头痛1例,曾有SAH,再发头部不适就诊1例。 1.4 确诊方法 60例中44例就诊时已出现脑膜刺激征阳性。1992~1993 年共15例中,12例经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1例再次SAH者经临床症状和体征确诊;1例因病情 危重,禁忌做腰穿,亦凭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治疗1天后未愈自动出院;另1例临床症状符 合SAH,未做腰穿,1周后CT检查阴性。1994年本院添置CT后,所有45例全部经脑CT检查确诊 ,其中1例为起病后首次CT未确诊,4天后再次CT检查才确诊。并发脑梗死者2例,消化道应 激性溃疡者1例,并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1例,并发左肩胛骨、左股骨骨折者1例。 1.5 治疗措施 接诊及住院后嘱其绝对卧床休息3~5周,去除一切可能 导致颅内压升高或再出血的因素,如头部制动、避免剧烈咳嗽、保持大便通畅,每天解大便1 次。适当应用镇静药物,避免情绪激动。止血药物常规应用PAMBA针和安络血针,时间至少 1周,以后改口服止血药物如6-氨基已酸、安络血片等。静脉甘露醇滴注降低颅内压。应用 各种有效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感染,防止再出血。在解除脑血管痉挛方面,我们应用Ca通 道阻断剂,如尼莫地平片剂,个别病例应用尼莫地平针剂静滴。对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同时 作对症治疗。 1.6 转归 60例中治愈48例,占80%;好转3例,占5%;再次SAH突然死 亡2例,占3.33%;未愈临死亡自动出院7例,占11.67%。
2 讨 论
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无外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血管畸形(AVM)两大类[2]。传统看 法本病以青壮年偏多,但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偏重于中老年人为多。动脉瘤破裂的发病率为35 ~65岁间为最多[3]。统计31~70岁组达45例,占75%,>70岁组的12例也远多于 <30岁组的3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7.8岁,与多数文献报道符合。本文统计其病因除上 述两类外,还应考虑中老年人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其诱发因素多种多样,用力情况及 情绪激动、摔跤、呛咳等应急状态下,血压突然升高容易发生本病。典型的SAH诊断不难,现 在CT检查比较方便,较大医院均可作此检查,凡突起剧烈头痛、伴意识、精神改变和(或)脑 膜刺激征可疑者,即应做脑CT检查[4],脑脊液检查诊断本病阳性率最高,但因有 一定的危险性及腰穿禁忌证,且在脊椎里进针,不易为医生、患者所首选,故该检查在目前 的SAH确诊手段中已退居第二,除非脑CT不能确诊,但临床症状酷似SAH,才再加做脑脊液检 查,需注意CT检查有一定的时效性,在48小时内约3/4患者的CT扫描可显示基底池内蛛网膜 下有血[5],5天内的诊断率最高,因蛛网膜下腔中的积血一般在5~6天后即被稀 释或清除,故7~8天后SAH即不能被CT显示[6]。本病治疗除头部制动、镇静、润 便,常规止血及脱水、控制血压,防止继发感染等[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典型球部溃疡综合征患者615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4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