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58例临床分析 |
|
周敬初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可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 性两类,前者是指颅脑外伤引起,后者又称自发性SAH,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 ,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底面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SAH;因 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一般所谓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仅指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症之一,病死率高,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 病的15%左右[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院近10年来收治SAH患者258例,分析报 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8例,男162例,女96例,年龄在21~79 岁之间,中青年(<60岁)175例,老年(≥60岁)83例。既往史:SAH8例,高血压病63例,糖 尿病4例。 1.2 发病诱因 有发病诱因者230例(89.1%),其中劳动或用力时发病1 31例,情绪激动发病35例,排便时发病28例,饮酒后发病15例,咳嗽后发病21例;无明显诱 因者28例(10.9%);突然发病220例(85.3%);起病相对缓慢38例(14.7%)。 1.3 症状与体征 本组258例中206例(79.8%)符合典型SAH的表现 :突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其中中青年160例(91.4%),老年46例(55.4 %);余52例(20.2%)则不同,头晕20例;意识障碍13例;精神症状6例;抽搐5例;瘫 痪8例。中青年和老年SAH症状体征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SAH症状与体征情况
症状与体征 中 青 年 老 年 例数 (%) 例数 (%) 起病方式 急 164 93.7 56 67.5
缓 11 6.3 27 32.5[)W 头 痛 169 96.6 51 61.4
呕 吐 159 90.9 40 59.0 意识障碍 31 17.7 52 62.7 精神症状 13 7.4 11 13.3 抽 搐 8 4.6 10 12.0 脑膜刺激征 162 92.6 50 60.2 血压增高 69 39.4 65 78.3 瘫 痪 21 12.0 12 14.6 合 计 175 83
1.4 脑CT及腰穿 本组178例进行脑CT检查,156例CT诊断为SAH,12例C T未见出血征象,以腰穿确诊;未做CT的80例以腰穿诊断。我们认为有条件者可行脑CT扫描 ,常可发现病灶,CT已确诊的SAH,不需再做腰穿;脑CT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为SAH者,则 须做腰穿以明确诊断。经腰穿确诊的92例SAH,均为血性脑脊液。 1.5 并发症 ①再出血30例,占11.6%,其中2次出血25例,3次出 血5例。多发生在SAH后5~14天,最短3天,最长39天;②迟发性脑血管痉挛55例(21.3 %),8例并发脑梗死。发生时间在SAH后8~15天;③急性梗阻性脑积水5例(1.9%);④ 上消化道出血23例(8.9%);⑤肺炎32例(12.4%)。 1.6 结果与死因 本组258例患者中治愈172例(66.7%);好转38例 (14.7%);恶化转上级医院7例(2.7%);死亡41例(15.9%)。死因:脑疝34例 (82.9%),脑干功能衰竭3例,肺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直接因SAH致死者37例,占 90.2%,由颅外并发症致死者4例,占9.8%。 2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发病急骤,以剧烈头痛、呕吐开始,中青年发病多见于颅内动脉瘤、脑 血管畸形破裂,而老年人发病则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破裂为多见。大多数患者起病时常有明 显的诱因。本组258例可找到明显诱因者230例,占89.1%。典型的SAH诊断不难。多数 患者发病急骤,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符合典型SAH的表现。本组有 典型SAH表现者,占79.8%。少数患者,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无明显头痛、呕吐,无脑膜刺激征,仅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头晕、抽搐、偏瘫。对 临床表现不典型,考虑为SAH的患者应及时做脑CT或腰穿查脑脊液以防误诊。老年患者多因 脑动脉硬化微动脉瘤破裂而发病,出血速度较缓慢,出血量较少,且[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蝮蛇抗栓酶治疗高凝血症27例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典型球部溃疡综合征患者615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