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脾A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6例报道 |
|
宫笑微 张秀芹 李荣滨 杨英男
本组应用部分脾A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6例。其中4例同时进行长春新碱(V CR)灌注,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8年2月至1998年10月入院患者6例,均用激 素、长春新碱或加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病例。男1例,女5例,年龄38~76岁(中间值44岁), 病程1~20年。脾脏形态CT示增大2例,正常4例。血小板数3.0~45×109/L,巨核 细胞每片6~323个(见表1)。 1.2 诊断标准 按1988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订的标准。 1.3 方法 局麻下采用Scldinyer技术行股动脉插管,经股动脉至脾动脉干中部造影确定,先后将VCR13 mg+0.9%生理盐水2ml Dexami 10mg灌注,然后将庆大霉素浸泡的1mm×2mm明胶海绵10 0粒左右注入脾A,灌注后再行脾A造影,可见脾脏血管分支明显减少,血流明显减慢,栓塞 范围50%~70%。
2 结 果
6例中3例在术后10天左右血小板正常,有效率50%。1例在术后1个月复发,单纯用激素后再 次缓解。无效3例中1例仍用激素治疗血小板达正常,1例因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无变化(见 表2)。
表1 6例患者脾A栓塞前临床情况
病历号 性 别 年 龄 病程 (年) 曾用药物 术前曾 用药物 既 往 病 史 脾脏 (CT) 血小板 (×109/L) 巨 核 细 胞 总数 幼 颗 产 裸 1 女 38 4 激+长+丙 激+丙 无 正常 32 323 5 315 3
2 女 76 2 激+长+丙 激+丙 冠心病、心律失常 正常 45 78 4 74 3 女 41 1 激+长+丙 未用 无 增大 22 322 2 308 2 10 4 女 44 8 激+长 激+长 无 增大 38 38 31 7 5 男 62 20 激+长 未用 肝内血管瘤 正常 3.0 131 105 26 6 女 47 1 激+长 激+长 黄体破裂出血术后 正常 8.0 6 4 2
表2 脾A栓塞术后血小板动态观察
病历号 术前血小板 (×109/L) VCR灌注 (mg) 术后血小板×109/L(天) 用 药 术后血小板×109/L(月) 1 2 4 6 8 10 12 疗效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1 32 40 38 40 40 400 100 100 有 125 125 134
2 45 1 50 65 75 88 90 165 165 有 34 8 300 125 3 22 22 28 38 10 10 20 10 无 激素 70 105 105 4 5.0 1 5.0 50 100 100 205 294 322 有 300 310 215 5 3.0 1 1.0 1.0 1.0 3.0 5.0 12 30 无 50 30 30 6 8.0 1 4.0 4.0 6.0 7.0 17 2.0 6.0 无 激 素 死亡
3 副作用与并发症 术后1周内均有轻、中、度腹胀、腹痛,体温在38.5℃左右。1例76岁高龄患者注射造 影剂中出现休克,抢救后好转。1例合并脾脓肿。
4 讨 论
由于ITP具有反复发作特点,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远期疗效不太理想。脾A栓塞术是通过栓 塞脾A末梢使脾边缘发生点状缺血性梗死,使其脾脏的吞噬功能减弱,有效的抑制抗血小板 抗体的产生。VCR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灌注脾脏可直接作用吞噬细胞使其吞噬功能下降 ,使血小板破坏减少。与脾栓塞有协同作用。本组6例中3例术后10天左右血小板达正常,有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卡托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的干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蝮蛇抗栓酶治疗高凝血症27例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