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托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的干预作用 |
|
冯振力
心率变异(HRV)分析是反映心血管自主神经活性的一项无创性指标,在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 病(CHD)具有预后及猝死预报因子等的应用前景。90年代以来开始对HRV异常进行以药物为主 的干预。加服卡托普利治疗冠心病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CHD患者HRV的干预作 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1996年5月至1998年11月心血管病区住院 患者34例,除外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Ⅲ级以上并发症者。男28例,女6例,平均 年龄(65±12)岁,全部病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陈旧 性心肌梗死5例,劳累性心绞痛21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发病时间6月至5年。 1.2 方法 34例患者应用消心痛、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2周,停用可 能对HRV有影响的药物,如β阻滞剂、谷维素、地高辛等药,然后加服卡托普利12.5mg , 每日2次。部分患者1周后加至卡托普利25mg,每日2次,治疗3周。加药前后各进行一次24小 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使用美国产ROZZINN WINDOWS-Ⅲ型Holter分析系统。检出24小时窦性 心搏进行HRV时域分析:通过R-R间期变异为基础,以标准差(SDNN)、24小时连续正常R-R 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 、两个相邻R-R间期标准差>50ms心率占所分析信息期的心率数的百分比(PNN50)等来表示 。对ST段偏移、心律失常也进行分析统计。 1.3 统计方法 结果用±s表示,加药前后值用配对t 检验判断差异性。
2 结 果
卡托普利组与对照组HRV比较(见表1)。卡托普利组心律失常发生数较对照组低(P<0 .05)。ST段偏移卡托普利组较轻(见表2)。
表1 加用卡托普利前后HRV比较(±s,ms)
组 别 例数 SDNN SDANN RMSSD RNN50(%) 治疗前 n=34 105.29±23.67 91.76±21.56 23.05±5.09 3.57±2.11
治疗后 n=34 138.82±23.74 129.11±24.26 28.31±6.75 8. 07±5.21 t 值 5.832 6.710 3.628 4.668
P 值 <0.01 <0.01 <0.001 <0.001
表2 加药前后ST段偏移、心律失常比较(±s)
组 别 ST段偏移 (mm) 室性早搏 (>15次/h) 室 速 (>1阵/h) 加药前 1.9±0.7 18 2
加药后 1.1±0.6 11 1 t 值 5.063 2.510 1.013
P 值 <0.05 <0.05 >0.05
3 讨 论 HRV的测量分线性和非线性,其中线性测量常用。主要有两种即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在HRV 时域指标中,SDNN、SDANN主要反映频域分析中的低频成分,是交感与副交感共同影响。RMS SD、PNN50反映HRV的快速变化与高频成分有关,则是反映迷走张力的指标[1]。业 已证明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时,HRV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时,HRV升高。结果证明CHD患者H RV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对照组HRV指标SDNN、RMSSD明显低于刘向群等报道的正常人[2 ]。与Airaksinen等对CHD人的时域分析显示HRV的数值减低相一致[1]。又有研 究表示:心绞痛患者缺血性猝死前5分钟有HRV明显减低为特征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提示在 急性心肌缺血时,副交感冲动输出减少或交感活性增加,可促发心脏事件发生[3] 。因此,有效改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不均衡受到临床重视。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减弱RAS系统激活,抑制中枢及外周的交感张力,增加迷走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纳洛酮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部分脾A栓塞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6例报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