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洛酮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
|
王玮 王海滨 刘颖 李彤 岳玉玲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高,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治疗困难。我们对36例HIE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1997年1月至1999年3月共收治HIE患者56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89年济南会议制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及分度标准[1] 。这些患儿均有明显的围生期缺氧窒息史,生后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过度 兴奋、嗜睡、昏迷、惊厥、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消失等。每例曾做脑CT检查,显示程度不 一的多灶性低密度区,23例合并颅内出血,11例合并硬膜下积液。将56例HIE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轻中度15例,重度5例。纳洛酮组26例,男15例,女11 例,轻中度18例,重度8例。两组病例中其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均未应用吗啡和其他特殊药物 。 1.2 治疗与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采用吸氧、减轻 脑细胞水肿、降低颅内压、止痉、镇静、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纳洛酮组在常规治疗 的基础上,每天静脉给予纳洛酮2~3次[0.01~0.02mg/(kg*次)],7天为1疗 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体温(T)、呼吸(R)、脉搏( P)、血压(BP)及临床表现,包括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变 化和前囟门张力等指标按轻、中、重度分别给予1、2、3分的评分,以上症状全部消失为症 状消失时间。 1.4 毒副作用 治疗期间未发现皮疹、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和高血压 等副作用。 1.5 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表2)。
表1 HIE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s)
组 别 例数 T(℃) R(次/分) P(次/分) BP(mmHg) 临床症状评分 对照组 治疗前 20 35.22±1.32 50.27±10.16 110.11±19.21 51.6±5.71 11.35±1.89
治疗后 20 35.46±1.27 52.31±8.26 112.23±16.85 52.3±2.78 10.38 ±1.47 纳洛酮组 治疗前 36 35.28±1.24 55.12±10.73 110.26±18.98 51.1±7.07 11.84±1.95
治疗后 36 35.92±1.11 47.02 ±9.56 120.19±18.76 56.6±6.09 9.43±1.76 t 值 1.482 2.097 2.405 1.091 3.79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1
表2 两组疗效比较(±s)
组 别 例数 症状消失时间(h) 住院天数 病死率(%) 对照组 20 36.24±12.56 15.37±4.95 40
纳洛酮组 36 12.76±8.45* 9.49±2.26* 11.11* 检验值 t=3.285 t=2.618 χ2=6.373 P 值 <0.001 <0.01 <0.05
重度伴有中枢性呼吸衰竭HIE患儿19例,其中对照组8例均死亡,纳洛酮组1 1例死亡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地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内源性阿 片样物质(OLS)对HIE起重要作用[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卡托普利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的干预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