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张澍 徐伟 张湘 马红雨

  普通肝素(SH)治 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疗效早有报道:SH能进一步预防和降低用阿司匹林和常规药物治疗U AP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加速控制胸痛症状[1]。低分子量肝素(LMWH)是由SH 通过解聚和分离所得[2]。我们应用LMWH治疗UAP,并以SH作对照,观察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1998年3月至1999年6月收治住院的UAP患 者81例,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32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49例。上述对象同时符合以下各项 :①48小时内有2次以上的心绞痛发作;②较轻微体力活动可引起心绞痛,可有静息心绞痛 ;③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至少满足以下1项):胸痛时伴心电图ST段缺血性降低≥0.1 mv及(或)T波倒置;既往患急性心肌梗死,或曾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 动脉旁路转流术(CABG);既往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了冠心病的诊断。排除标准:①肌酸磷酸激 酶(CPK)的同工酶(CPK-MB)大于正常上限2倍;②有抗凝聚忌者;③梗死后心绞痛;④6个月 以内做过PTCA或CABG者;⑤准备行PTCA或CABG手术者;⑥24小时内应用静脉肝素抗凝者。患 者入院后按随机分配法分为SH组和LMWH组。SH组39例,男30例,女9例,年龄(61.6± 8.4)岁;LMWH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龄(62.7±10.2)岁。按性别、 年龄、冠心病史、初发型心绞痛等在两组的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采用单盲法治疗。SH组:首先SH5 000U静脉注射,继之 以每小时700~1 000U持续静脉滴注,用药6天,以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正常对 照1.5~2倍调整SH的用量;LMWH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法玛西亚普强公司产品,商 品名:法安明),120IU/k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共用6天,同时缓慢持续静脉滴注生 理盐水作安慰剂。两组患者均持续口服100mg阿司匹林,每日1次。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硝酸酯类及转换酶抑制剂视病情单独或联合应用。
1.3 临床监测
1.3.1 实验室检查 ①CPK-MB: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每6小时1次,以 后每24小时1次;②APTT:SH组患者每日查1~4次;③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疗程前 后各查1次,治疗期间视病情随时查。
1.3.2 心电监护 入院后持续心电监护2~3天,每日至少1次标准12导 联心电图记录。对于静息心电图有缺血性ST段降低和(或)T波倒置的患者,治疗后ST段回升 0.15mv以上,或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均反映治疗 有效。
1.3.3 观察终点 治疗期间患者发生下述事件,视为观察终 点,①难以控制的心绞痛:指经过迅速充分的抗凝、抗血小板和抗心绞痛治疗,使血流动力 学稳定(血压恢复正常,心率60次/分左右),而心绞痛仍有发作且临床症状同治疗前;②非 致命性心肌梗死:突然出现Q波或非Q波心电图改变,伴血清CPK-MB大于正常上限2倍;③死 亡:因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等而导致的死亡。上述三项事件合并作为复 合终点。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分析,计 数资料行χ2检验,P值<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心电图疗效 治疗前静息心电图表现为缺血性ST段降低和 (或)T波倒置的患者:SH组有31例;LMWH组有36例。治疗后SH组有效率61.3%(19/31); LMWH组有效率83.3%(30/36)。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12,P <0.05)。
2.2 观察终点 ①难以控制的心绞痛发生率:SH组41.0%(16/39) ;LMWH组19.0%(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68,P<0.05 );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SH组3例,LMWH组1例;③死亡:SH组有1例死于突发室颤,LMWH 组无1例死亡;④复合终点的发生率:SH组51.3%(20/39);LMWH组21.4%(9/42),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7.84,P<0.01)。
2.3 不良反应 穿刺点出血或血肿:SH组17.9%(7/39);LMWH组 2.4%(1/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0,P<0.05)。无其他 部位出血等并发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
    一个三姐妹同患P450c 17 缺陷家系的分
    地塞米松对HUVEC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
    RNA DNA嵌合分子介导的高效基因修复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和死亡信号的传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 欧美分子标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利福平耐
    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 从分子到临床
    利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深化对肾脏
    重庆地区HG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