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和CT分析 |
|
毛海燕 程方敏 齐丽贞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在我国老年性痴呆中居首位,占50%~70%。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 老龄化和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升高,MID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总结了自1994年5月至1997 年5月经CT扫描证实MID患者96例,结合文献着重对MID的临床特点及CT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探 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8例,女38例,年龄37~86岁,平均62岁。 1.2 发病情况 急性发病30例;进展性发病38例;慢性发病28例。既往病 史中,原发性高血压病58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33例;曾发生过脑出血11例。 1.3 临床表现 96例MI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计算力、思维和判 断力障碍,同时有性格改变及情绪障碍。62例有定向力障碍。智能全面衰退和完全丧失生活 自理能力者30例。假性球麻痹69例,言语障碍58例,尿便障碍57例,睡眠-清醒周期紊乱32 例,9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 1.4 辅助检查 96例CT所示:多发性皮质梗死24例;多发性基底节区梗死 51例;多发性半球白质梗死21例。其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50例;单侧大灶性脑梗死15例。根 据吴恩惠脑萎缩脑室测量值和指数,脑沟宽度值测定[1],84例MID有脑萎缩表现 ,皮质萎缩29例;脑室扩大22例,脑室、脑池和脑沟均扩大者33例。脑白质疏松者39例。 简易长谷川痴呆量表测定,评分均低于20分。 TCD检查:54例行TCD检查,全部病例均双侧颈内动脉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血脂增高者47例,血糖增高者34例,EKG异常41例。 1.5 MIG诊断标准 ①既往多有卒中;②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③常 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和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④智能障碍发生在 脑梗死后3个月以内,用简易长谷川智力测定量表评分均低于20分;⑤排除其他器质性脑病 性痴呆;⑥CT证实为脑内多灶性皮质、皮质下或基底节区缺血改变。
2 讨 论
MID占所有痴呆的12%~20%[2],在我国老年期痴呆中居首位,是血管性痴呆的最 主要表现形式。 2.1 MID的病因 MID的发病与年龄、文化程度、发病时间的长短等许多因 素有关。Fichter[3]的研究表明,MID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明显增高,并和年龄的 增长呈正相关。本组临床资料表明,发病年龄60岁以上者占70%,其中男性占65%。目前已知 高血压是MI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较正常血压者 高7倍,其危险性与收缩压增高的程度呈正比。本组患高血压者占60%。糖尿病所致脑梗死性 痴呆国内报道为4.6%,本组MID患有糖尿病为25%,明显高于单发梗死者。糖尿病可引 起脂质代谢障碍,促进胆固醇合成,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这是MID的重要病理基础。脑 动脉硬化使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脑组织灌流量降低,脑组织结构受损,兴奋性下降,导致 脑代谢率降低和血流量下降,是MID主要的发病机制。 2.2 MID的CT表现 过去有人认为,梗死大于50ml就会引起痴呆[4 ],也有人认为梗死灶数目越多,痴呆发病率越高。本组病例CT显示均为多灶性,少者2 个,多者达10余个,病灶越多者痴呆程度越重,说明多发性梗死对痴呆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痴呆也和梗死部位有关,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出MID梗死部位频率依次为基底节区、额 叶、颞叶、枕叶。本组病例CT显示基底节区多发性病灶53%,皮质多发病灶25%,另外,半球 白质区,即放射冠区多发梗死22%,此部位梗死痴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产生原因与第 三脑室外侧壁,丘脑和脑岛之间的结构损坏,累及了它们之间的投射有关[4]。贾 志荣[5]通过对梗死部位和痴呆的多元分析研究表明,双侧大脑半球梗死这一因素 对痴呆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颞叶、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本组病例双侧半球MID占65%,左侧半 球MID25%。同时CT显示脑萎缩者87%,脑萎缩的程度与痴呆呈正比,与病灶的大小及数目亦 呈正比,说明MID是导致脑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老年人MID的特点 本组病例老年MID占70%,有以下特点:①男性多 于女性;②常在安静休息时起病;③起病方式主要为进展型;④以腔隙梗死多见;⑤出现头 痛、眩晕、呕吐者少,这与老年人多有脑萎缩,颅腔内空隙相对较大,脑脊液压力增高不明 显有关;⑥痴呆症状主要为记忆力障碍、思维和判断力障碍、性格改变及情绪障碍,人格相 对保存[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并发急性肾衰竭55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丘脑性失语69例CT与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