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
|
凌惠珠 安巨会 李海波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再灌注,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梗死相关冠脉 血管再通。目前对高龄AMI患者的溶栓治疗多被视为禁忌,认为这类患者溶栓治疗病死率高 ,严重并发症多,利少弊多,为验证这一方法对高龄AMI的治疗是否安全、有效,我科进行 了临床对比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科自1994年1月至1999年5月急诊收治的81例高龄AMI 患者分为两组:溶栓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65~87岁,平均71.2岁。梗 死部位:前壁19例,下壁17例,复合壁2例;常规治疗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65~9 0岁,平均72.5岁。梗死部位:前壁20例,下壁19例,复合壁4例。 1.2 治疗方法 溶栓组:38例患者均具备溶栓条件[1],溶栓 距发病时间1~6小时,平均4.91小时。“八五”溶栓对比研究课题方案[2] ,静脉给予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的尿激酶2.3~3.1万U/kg,最低不少于125万U, 最高不超过225万U,30min内滴完;常规治疗组:43例,就诊距发现时间3~6小时,平均 5.2小时,其中2例来急诊后已自溶,就诊后立即给予高流量吸O25~10L/min,镇痛、 静脉滴入硝酸甘油10~20μg/min,抗凝治疗,肝素钠静脉滴入1 250U/d,及对症等常规治 疗。 1.3 血管再通标准及观察指标 采用临床间接再通标准[1]比 较血管再通率,4周住院病死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和χ2检 验,判断差异显著性。
2 结 果
2.1 冠状A再通率,4周LVBF和病死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再通率4周LVEF和病死率比较
组 别 例数 再通例数 LVEF 病死例数 溶栓组 38 27(71) 51±7△ 1(2.6)
常规组 43 6(13.9) 42±9 10(23.2) χ2值 24.99 5.23 P 值 <0.01 <0.01
注:()内为%,△t值=3.276,P<0.05。 2.2 并发症及死亡原因 溶栓组出血7例,发生率为18.4%。其中血管穿刺部位皮肤瘀斑2例;呕吐咖啡样物2例 ;牙龈渗血1例;尿内红细胞6~8个/高2例,经停用抗凝剂及静脉给予甲氰咪胍,1天后症状 消失,无脑卒中及严重出血倾向发生,出血者年龄多在75~87岁女性患者中。 溶栓组1例死亡,于住院2周死于室颤。3例87岁患者,溶栓后血管均再通,无死亡发生。常 规治疗组10例死亡。心源性休克6例;室颤3例;心脑综合征1例。3 讨 论 AMI溶栓治疗目的是使栓塞的冠状A再通,尽早使心肌再灌注,以保存坏死心肌周围心肌,以 维护心室功能,降低病死率。AMI溶栓后的血管再通,明显降低了病死率已被大家公认 [3]。高龄AMI患者相对较差的预后,使得认真分析该组患者溶栓治疗所获益处变得更 加必要。国际心肌梗死存活率第二次协作临床试验表明:[ISIS-2][4]溶栓使 <70岁的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由10.6%降至6.1%,>70岁者由23.8%降至15 .8%(P<0.001)。还有文献报道溶栓使老年AMI病死率下降20.4%[5 ]。本资料显示:溶栓使高龄AMI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27/38;71% 对6/43;13.9%,P<0.01),同时溶栓显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的LVEF,两组 分别为51%和42%(P<0.05),并降低了住院期间病死率达88.8%。溶栓组2 .6%,常规治疗组23.2%(P<0.05)。 另外我们对高龄AMI溶栓后的出血副作用,进行了认真的监测。文献报道,溶栓所致轻微出 血的发生率为5%~10%;严重出血为1%~2%;颅内出血为0.5%[6],>75岁女 性低体重(<70kg),心功无代偿体征和高血压均使出血危险性增加2~3倍[6]。本 组资料表明:高龄AMI溶栓组总出血发生率为18.4%。多为皮肤穿刺部位瘀斑,呕吐咖 啡样物,尿内红细胞等较轻出血症状,均为一次出现,经一般处理症状很快消失,无严重出 血及脑卒中发生,出血倾向多发生于75岁以上的女性[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简易血透抢救伴急性肾衰竭的多器官衰竭35例报道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并发急性肾衰竭55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