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非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 |
|
杨光武 王琪丽 王朝富 刘颖 黎发茂 许均智
急性心肌梗死(下称心梗)溶栓治疗,经5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能使致心肌梗死的相应闭塞冠 脉血管再通,恢复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目前公认溶栓疗 法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时间是发病后6小时以内,此期只要方案正确可达满意的治疗效果,这 是抢救濒死心肌的黄金时间。但是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发病后6小时以内被送进病房;能通 过各项检查明确心梗诊断;能通过各项检查排除禁忌证等又能有几人;尤其是基层医院几乎 难以达到。我们5年来收治的46例心梗,从明确诊断到进入病房接受治疗均已超过12小时以 上。抱着探索的目的大胆试用了溶栓疗法,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5年来共收治46例心梗,其中34例接受溶栓疗 法称治疗组,12例因经济等原因未接受溶栓治疗称对照组。治疗组中年龄最小52岁,最大81 岁,平均59岁。男28例,女6例,发病时间均超过12小时以上,最长者达62小时。其中12~2 4小时24例,24~48小时8例,48小时以上2例。前间壁心梗16例,下壁心梗14例,广泛前壁 心梗2例。对照组12例均为同期入院,发病时间均超过12小时,年龄也相仿。 1.2 适应证 ①持续性心肌缺血性疼痛,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ECG证 实ST段抬高,二个及以上肢导联≥0.1mv或胸导联≥0.2mv;③年龄小于82岁者; ④近期无活动性出血、卒中、出血倾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高血压和严重肝肾功能障 碍者。 1.3 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极化液、能量合剂、复方丹参注射液 、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尿激酶,每人100万U,用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150ml稀 释,50分钟内输完,开始15分钟快速输入。
2 结 果
2.1 观察方法 术前常规作12导联心电图,术中和术后心电监 护,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术后每20分钟1次,2小时后改为每2小时作1次,共8次,以后每天1次 。症状连续观察记录。出凝血时间每天1次,共测3天。 2.2 观察结果 治疗组中于发病24小时进行治疗的24例中,2小时内胸 痛消失,抬高的ST段下降达0.1mv以上,出现多发室性期前收缩者共11例,有效率达46 %,大于24小时小于48小时组中的8例,有3例2小时内出现胸痛消失,ST段下降达0.1mv 以上,有效率达37.5%。大于48小时的2例,有1例2小时后出现胸痛消失,ST段下降达 0.2mv。治疗组34例经治疗后出现再灌注现象共15例,有效率达44%。 典型病例:王某,67岁,离休干部,3天前午休后出现上腹闷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 ,作心电图检查V1、V3导联ST段抬高达0.3mv,未出现Q波,厂卫生所未下心梗诊 断,按急性胃炎处理,但病情未见好转,渐出现胸闷、心悸等入院检查确诊为心梗,立即给 予溶栓疗法和心电监护,100万U尿激酶输完后1小时胸痛消失,ST段下降0.2mv,Q波缩 小,恶心、呕吐、出汗等消失,患者安静入睡。 对照组中2小时内均未见胸痛消失,ST段下降的现象。均给予杜冷丁后胸痛方缓解,并且有3 例死亡。 治疗组中1例因原有胃溃疡史,为争取抢救时间未详细询问病史而盲目地作了溶栓疗法,4小 时后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因休克,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8% 。此外,1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出现Ⅱ度房室阻滞,经 治疗均康复。
3 讨 论
目前国内外公认,溶栓疗法能发挥最大作用是胸痛发生后6小时以内,这是抢救心梗的黄金 时间。但6小时能进入医院并被确诊和接受治疗者甚少,尤其是基层单位患者经反复转诊后 ,6小时能接受治疗者几乎是无。有很多学者对超过6小时的溶栓疗法已作了探索。武汉同济 医大赵月华等认为,急性心梗发作时间的判断十分困难,且不准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间歇性冠脉自发再通,冠脉闭塞时间实际不足6小时;间断性冠脉闭塞心肌产生应激蛋白质 ,适应于大于6小时缺血;侧支循环的血流推迟了心肌坏死的发生等原因。可能是超过6小时 后部分患者仍有疗效的原因。根据此观点,参照山西太原地区周斌等《基层医院急性心梗溶 栓疗法的协作方案》对34例超过12小时的患者,仍有溶栓疗法进行试探性的治疗观察。 经34例的观察,2小时内临床症状缓解达15例,有效率达44%,病死率8%,与12例对照组比较 ,对照组2小时症状缓解率0%,病死率25%。治疗组虽[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现代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及缝合 下一个医学论文: 简易血透抢救伴急性肾衰竭的多器官衰竭35例报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