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 |
|
史长青1 沈晓莲2
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介入越早越好〔1〕,但关于早期康复治疗内容说法不一〔2~6〕。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概念上把卧床患者的常规护理治疗与康复医疗区别开来。康复医疗应具有特定的内涵。其次要克服目的不明确的或一味追求肌力增强的活动,以避免误用综合征。脑卒中早期究竟用什么治疗方法更好,我们观察了一组病例,旨在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为1995年5月到1997年6月间在我科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62例。去除运动障碍轻的10例和高龄、合并症多的各2例,选择病灶部位、范围、偏瘫程度、认知功能相近的48例作为研究对象。早期因人力等因素观察病例较多,晚期侧重治疗病例。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二次修订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诊断和CT确诊。男26例,女22例;年龄28~60岁,平均48.3岁;脑出血15例,脑梗塞33例;其中接受体疗(physical therapy,PT)者20例,未接受PT者(NPT)28例。开始治疗时间:脑梗塞从第4天开始, 脑出血预防性治疗从第4天开始,系统性治疗从3~4周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 1.2 治疗方法 1.2.1 软瘫期的治疗:脑梗塞患者的训练从发病后第4天开始。①被动体位治疗(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体位等);②感觉性刺激(以Rood法为主);③利用不对称的紧张性颈反射、腰反射诱发患肢肌张力;④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诱发肌张力;⑤主动体位转换;⑥快速刺激三角肌;⑦“放置-保持”与“推-拉”技术;⑧尽早站立。 脑出血患者的训练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发病后第4天~第21天间开始进行前述①、②项治疗,3周后可结合病情循序渐进地进行其它治疗。 1.2.2 痉挛期的治疗: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具体方法可选择双桥运动或单桥运动,下肢和上肢的控制能力训练,独立完成坐、卧位转换,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尽量使患侧负重等。
2 结果 见表1~3。本组病例因条件所限未采用随机分组配对,组间的一致性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去除运动障碍轻的10例、病情重的4例,对治疗前的偏瘫程度进行统计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按照前述治疗方法系统治疗,每天治疗至少2次,每次治疗0.5~1小时。治疗前按Brunnstrom分级标准〔7〕由2个有经验的康复医师进行评定,治疗1个月后,再由相同医师进行评定,重点评定达到BrunnstromⅢ级(BⅢ)和BrunnstromⅣ(BⅣ)或以上的肢体并统计其数目。上下肢分别进行评定并分别按BⅢ、BⅣ进行比较。在临床上早期进行PT治疗,合并症明显减少,痉挛减轻。与相应对照组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除肩关节半脱位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
表1 48例偏瘫患者上肢早期康复治疗效果
分组 例数 BⅢ BⅣ 例数 达标率*(%) 例数 达标率(%) 治疗组 20 18 90 16 80 对照组 28 14 50① 12 43②
注:①P<0.01;②P<0.05; *指达BrunnstromⅢ级、Ⅳ级或以上的患肢数与相对应的观察数之比。
表2 48例偏瘫下肢早期康复治疗效果
分组 BⅢ BⅣ 观察 数 BⅢ 例数 达标 率(%) 观察 数 BⅣ 例数 达标 率(%) 治疗组 12② 12 100 20 18 90 对照组 18② 10 56① 28 16 57①
注:①P<0.05;②下肢PT组8例,对照组10例,治疗前已达BⅢ,故不列入BⅢ观察数。 表3 PT组和NPT组合并症比较
合并症 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8例) P 肩痛症 2 26 <0.01 肩关节半脱位 4 10 >0.05 肩手综合征 3 20 <0.01 误用综合征 5 28 <0.01
3 讨论 偏瘫的康复早期治疗旨在探讨脑卒中后第4天开始的治疗。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深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疗效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