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管插管后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
|
张文芸
气管插管的控制或辅助呼吸是保持急危重病人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手段,如果导管掌握不好,则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文就本院1998年1月至1998年11月气管插管后发生导管并发症21例,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 发生并发症的21例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从1天至89岁,平均73.6岁。其中新生儿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11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脑梗塞昏迷4例,肿瘤2例,高血压伴冠心、心力衰竭1例,外伤复合伤1例。留管2~18天,平均4.2天。 2.导致并发病情况 21例中,用呼吸机控制或辅助呼吸的发生导管并发症9例,自主呼吸、鼻导管插入给氧的发生导管并发症12例。其中导管完全阻塞10例,部分梗阻7例,导管位置不当4例。 3.处理 21例中,导管完全阻塞者予以重新换管;不完全梗阻者吸痰,导管位置不当者则调正位置。
讨 论 1.对吸入气湿化、温化认识不足,是发生导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正常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作用,依靠鼻腔、口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粘膜的水分蒸发而得到湿化;依靠呼吸道丰富的血液循环使吸入气体到达肺泡时基本接近体温水平,并达到水蒸气饱和[1]。气管插管后,气流绕过了大部分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失去了这种天然保护装置,如不进行湿化、温化,必然引起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水分的过度丧失,造成气道脱水,粘膜干燥,分泌物潴留,纤毛一粘液转化系统受损和粘膜上皮细胞炎症和坏死[2]。发生导管阻塞的17例中,10例是发生在自主呼吸,导管插入鼻导管,在室温很低的寒冷季节,吸入没有达到水蒸气饱和的空气和氧气者;4例是用呼吸机控制或辅助呼吸,但未动用温化、雾化装置者;3例是对某一呼吸机性能不熟悉,没有再辅助增加湿化液,分泌物多而稠厚,阻塞了导管的前1/3部分者;10例是无法用吸痰管清除分泌物,只得重新换管者。其余病例辅以超声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 2.吸痰操作不规范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本组有11例是老慢支、肺心呼衰的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多而稠,有4例为脑血管意外、昏迷病人,排痰不畅,均依靠切实有效的吸引来清除,但由于操作不规范,往往吸痰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目的。有1例早产儿,因气管插管内径小,没有找到硬度合适的吸痰管,结果分泌物积聚,堵塞导管,一日之内换管3次之多。还有的是痰液过稠不易吸出,没用湿化液滴注后再吸引,痰液潴留或形成活瓣,导致二氧化碳增高或堵塞导管,导致缺氧、喉痉挛、肺不张。本组7例,经麻醉师戴无菌手套,正确吸痰后,呼吸重趋畅通、平稳。 3.对导管的位置不重视。气管插管后,为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常取头轻微后仰位,每1~2小时变换头部位置。随着头部体位的左右移动,呼吸运动的上下滑动口腔插管时口腔护理的操作也会改变导管的深度,应在面颊部松动胶布重新固定。临床上往往习惯于将导管往内塞后再固定,多次重复固定,可导致导管位置不当,或过深或偏向一侧。本组有6例,发现呼吸道阻力极大,缺氧严重,怀疑导管滑出,急会诊时发现,导管插入深度接近28 cm,体表测定判断抵达隆突4例,听诊发现进入右支气管2例,退管后呼吸道阻力变小,紫绀消失。因此,应随时注意导管的位置,可接简易呼吸器正压通气,观察透明导管内是否有雾气出现,吸气时两肺起伏明显,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胃部有无气过水声,必要时床边摄片,一般导管应固定在21~23 cm,小儿15~19 cm处。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 310014
参 考 文 献
1 王保国.实用呼吸机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36. 2 罗慰慈.现代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6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局麻腹直肌旁切口阑尾切除术120例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产时胎心监护结合振动声音刺激试验765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