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短杠杆微调手法治疗颈椎病46例临床报告

作及生活,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讨  论
  颈椎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手法操作中追求治疗效果的同时,必须注重安全性问题。长杠杆类手法,特别是斜扳法,操作时需要通过控制颈椎的屈伸运动来达到整复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经验缺乏者,往往为了达到目的,盲目加大力量,增加运动幅度,很容易造成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本身稳定性下降,安全活动范围减少,如果盲目加大运动幅度,导致医源性损伤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如何辨证应用手法和提高手法的可控制性,杜绝手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已成为广大学者、专家关注的问题。短杠杆微调手法是上海岳阳医院推拿科沈国权主任所倡导的。它是以解剖生理为基础,按照生物力学的原理,在传统定位旋转及侧屈扳法改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可控制性——因为短杠杆手法两力点距离较近,即力矩较短,即使用很大的力,它所产生的活动范围也不会很大,可以有效控制病变节段的活动范围,故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也可以进行治疗。2.准确性——两力点直接作用在病变节段,这样可以避免节段的运动,减少了手法的盲目性,提高了手法的有效性。3.合理性——以往对于错位脊柱进行整复的理论被多数临床医生所采用,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即使是正常人也可存在明显而无任何症状的错位体征;从另一角度讲,颈椎病患者由于椎间盘组织的退行性变化,活动节段稳定性下降,即使整复了错位的节段。由于该节段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脊柱运动,有可能再次偏离正常解剖位置。实际上,由于椎间孔、椎管、侧隐窝、横突孔等重要骨性结构有一定缓冲空间,有时即使椎骨仅出现很小尺度的空间位移,也可使神经根、血管等组织的压力或张力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临床症状、体征的明显改善或恶化。所以,对脊柱解剖位置的完全整复没有必要,而是以手法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是否在瞬间发生显著改变来衡量手法成功标志,故沈国权主任认为用细微调整病变节段相对位置来描述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杠杆挤压式复位法急诊治疗跟骨骨折36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