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40例临床观察 |
|
陈 明 黄慧芳 谢建洪 章 芸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绝经期妇女及老年人,可分为Ⅰ型和Ⅱ型。通常认为其发病与营养、活动及内分泌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一缓慢发展的疾病,临床上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1]。我们自1995年起开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现将40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病例和方法 本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共40例。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7.4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71.3岁,女性平均年龄65.4。全部病例均经X线胸腰椎平片、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查及血液生化检验确诊。其中15例曾经腰椎CT检查,2例经骨骼ECT检查。X线诊断分级采用忻茂肇方法[2,3]:根据腰椎正侧位片,将椎体内透亮度增加,骨小梁稀疏者诊为1度骨质疏松;椎体内骨小梁模糊不清,椎体边缘呈铅笔描图样相对增白,伴椎体双凹形或手风琴样轻度压缩者,拟诊为2度骨质疏松,本组33例;在以上基础上,无明显外伤引起胸腰椎骨折者,可诊为3度骨质疏松,本组共7例。骨密度检查采用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生产的单光子骨密度仪(SPA)SD-200型,测量前壁尺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参考上海市普查资料及本院中心实验室正常值,按照WHO标准,将低于同性别青壮年峰值2.5个标准差者诊断为骨质疏松。生化检验均为清晨空腹抽血,采用贝克曼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主要观察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KP)和谷胺酰转肽酶(r-GT)等项指标。对照组取同期住院病人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岁。临床无腰背痛及全身酸痛,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骨矿含量在2.5个标准差以内,腹部超声检查无肝胆疾病者。
结 果 1.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转肽酶检验均值、标准差见表1。
表1 各组血清检验均值标准差及显著性检验(M±SD)
n Ca(mmol/L) P(mmol/L) AKP(IU/L) rGT(IU/L) 骨质疏松组 40 2.407±0.187 1.033±0.219 93.07±27.9 39.07±38.3 对照组 40 2.775±0.232 0.953±0.227 68.89±15.1 29.07±21.5 T-检验 P<0.05 P>0.05 P<0.01 P>0.05
二组血清Ca、P、AKP、r-GT平均值均在正常范围。但二者相比,AKP在骨质疏松组有明显增高(93±27IU/L);而对照组均值仅69±15IU/L,差异显著(P<0.01)。其次,骨质疏松组血钙水平较对照组轻度降低(P<0.05)。血磷和谷爱酰转肽酶二组无明显差异。 2.骨质疏松组及对照组骨密度测量见表2和表3。 表2 骨质疏松组前壁下端骨密度均值及标准(±s)
性 别 n 1/10尺骨 1/10桡骨 1/3尺骨 1/3桡骨 男 14 0.462±0.096 0.422±0.113 0.620±0.048 0.625±0.084 女 26 0.383±0.068 0.350±0.058 0.580±0.065 0.526±0.065
表3 对照组前臂下端骨密度均值及标准差(±s)
性 别 n 1/10尺骨 1/10桡骨 1/3尺骨 1/3桡骨 男 17 0.549±0.052 0.537±0.053 0.574±0.060 0.749±0.073 女 13 0.524±0.036 0.470±0.107 0.725±0.064 0.703±0.059
骨质疏松组男女两性尺桡骨中下1/3点及1/10点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 讨 论 1.通常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规化验血钙、磷及AKP、r-GT无明显[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胃肠缝合器在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