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伤性白内障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43例临床观察 |
|
阮素芬 方 臻
摘要 目的:观察外伤性白内障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外伤性白内障43例(43只眼),行一期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42个月。结果:矫正视力≥1.0者6眼(占13.95%);≥0.5者19眼(占44.19%);≥0.2者36眼(占83.72%)。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晶体摘除术后无后囊支持,术中应用粘弹剂后作玻璃作处理,植入新型弹性开放襻前房型人工晶体,增视疗效理想,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体 晶体脱位 植入 玻璃体
外伤性白内障若晶体后囊膜破裂大或晶体脱位,不能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我们自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为43例(4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患眼施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3~42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3例(43只眼),男性34例,女性9例。右眼26例,左眼17例,均单眼患病。年龄17~62岁,平均28.5岁。外伤原因:穿孔伤21例,伴眼内磁性异物存留6例;钝挫伤晶体脱位17例,伴眼压升高2例;爆炸伤5例,伴眼内磁性异物存留1例。 术前检查:术前均经裂隙灯显微镜、A/B超检查及人工晶体测定。眼球有异物者进行异物定位,并作眼电生理检查。均选择新型弹性开放襻一体型PMMA前房型人工晶体。 手术方法:所有手术均在德国Leica显微镜下完成。采用上方距角巩缘1.5 mm~2 mm巩膜隧道切口,长约6.5 mm。隧道切口剥至角膜透明区内约1.5 mm,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晶体圈套器套出,有异物者常规联合异物取出。对前房内玻璃体均应用粘弹剂后剪除。方法是前房内注入粘弹剂以维持前房,保护角膜内皮并压回部分溢出的玻璃体,眼内剪进前房剪除瞳孔区及前房内玻璃体,灌注双套管进前房轻轻吸除剪除之玻璃体或轻压创口下唇,从创口冲出剪除之玻璃体。前房内注缩瞳剂(1∶4卡巴可或卡比可林)。确定瞳孔缩小且正圆(不圆处表明此处玻璃体清理不彻底,应予剪除至瞳孔正圆)。再注入粘弹剂,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定襻于3、9点针。 结果:术后矫正视力(3个月),1.0以上者占13.95%,0.5以上者占44.19%,0.2以上者占83.72%。术中并发症:前房出血2例,43例术中均发生部分玻璃体进入前房。术后并发症:继发性青光眼5例,角膜混浊8例。
讨 论 1.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本组病例术后矫正视力0.5以上者仅占44.19%,1.0以上者为13.95%。考虑与病例本身条件有关,其中21例角膜穿孔伤,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瘢痕形成,尤其是中央区角膜瘢痕,影响视力较显著,术前眼电生理提示视网膜功能不同程度障碍,也影响术后视力矫正,即影响了本组病例的整体矫正水平。 2.术中并发症:前房出血2例,均因操作不当引起,1例作前部玻璃体剪除时误伤虹膜;1例作上方角巩缘切口时误伤虹膜根部。均予增加前房灌注时出血自行停止。手术结束时,虹膜表面存留小凝血块,次日积血完全吸收,视力无影响。玻璃体处理:43例(43只眼)术中均发生部分玻璃体进入前房。传统方法是行前段玻璃体切割[1],这一技术设备要求高,手术费用大,且会造成过多的玻璃体丢失而引起术后黄斑水肿等并发症[2,3]。我们均予应用粘弹剂后作玻璃体剪除,手术技巧和显微设备要求相对较低,术后远期随访均未出现上述并发症。 3.术后并发症: (1)继发性青光眼5例:3例经药物治疗: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0.5%噻吗心安滴眼液滴眼,每日二次及口服醋氮酰胺0.25,每日二次。1~2周眼压恢复正常。与术中前房内遗留粘弹剂引起房角短暂性堵塞以及外伤后小梁网水肿有关。2例药物控制无效,系术前即有眼压升高史,可能与房角挫伤有关。行小梁切除术,随访二年,病情稳定,眼压控制良好。随着前房型人工晶体构型及材料的改进,术后因人工晶体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已大大减少。 (2)角膜混浊8例:考虑与手术创伤,病例年龄偏大及本身角膜穿孔伤内皮损伤病史有关。经药物治疗:静脉点滴大剂量维生素C,每日0.4 g,局部点滴50%葡萄糖、新鲜蜂蜜,及球结膜下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 mg,每周二次,均在术后二周内混浊消退,与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内皮损伤程度相仿。 我们认为前房型人工晶体在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破口大,晶体脱位的晶体摘出术后,有其不同取代的应用价值。随着前房型人工晶体的材料及[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新式剖宫产术探讨 附62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迅速纠正腹部外科疾病严重低钾血症27例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