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新式剖宫产术探讨 附62例分析

29.95±10.1 263.33±34.49
P值 <0.01 >0.05

 
讨  论
  新式剖宫产术采用Joel-cohen切口开腹方法。此切口和pfannenstial切口相比,不但顺应皮肤张力线而且离腹直肌下方锥状肌较远,使腹直肌容易撕拉。钝性撕拉皮下脂肪,能完整保留行走在脂肪层内的腹壁浅血管,减少出血,术中无需止血。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脏层和壁层,因研究发现[1],腹膜愈合时其间皮细胞不仅从伤口的边缘再生,而且可以在伤口的任何部位再生,从而形成一层新的腹膜。不缝合腹膜的脏层和壁层,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腹膜的炎性反应和粘连,减轻疼痛,而且减少在腹腔内操作和对肠子的刺激,有利于肠蠕动恢复。关腹时筋膜连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全层宽针距褥式缝合三针,5天后拆线,由于腹壁缝合少、刺激小、疤痕柔软无硬结。从表1可见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
  因子宫下段肌层多呈环形方向,撕拉子宫切口对子宫肌层损伤最小,且创面整齐出血少。缝合时采用连续锁扣全层缝合一层,不但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且锁扣缝合不会造成缝合处肌肉局部缺血,随着子宫不断收缩,缝线周围的张力不断减少,有利于子宫切口创面愈合。在术后第6天腹部B超观察子宫下段缝合处组织,一层缝合的新式组该处组织隆起要比二层缝合的对照组要明显减小,且光点分布均匀,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一层连续锁扣缝合比二层缝合组织的炎性反应和局部水肿要明显减少,更有利于子宫下段肌层愈合。B超测量两组术后6天的子宫大小,本文资料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据美国Chapman SJ报道[4],对子宫下段横切口一层连续缝合和二层缝合的再次妊娠时,在产程长短、阴道分娩率、羊膜炎、产后子宫炎、产后出血及子宫破裂等方面作了详细比较,结果认为一层和二层缝合对再次妊娠无显著影响。
  在术时并发症中,两组各有大出血1例。新式组是因为胎盘低置,术时胎盘边缘血窦受损所致,对照组是子宫收缩疲软所致。两组各有1例子宫切口左侧向下撕裂(均小于3 cm),均为术者经验不足,子宫下段切口撕拉不充分,娩头时操之过急所致。两组分别有4例及3例发生娩胎头困难,其原因大多为麻醉不够松弛,或胎头过高,手托胎头缺乏支点所致,或二者兼有之。新式组总并发症9.7%和对照组总并发症10.6%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而且与本院1990年统计的剖宫产并发症8.62%与11.6%(153/1319)相比较,居于其间,说明新式剖宫产术和其他方法的剖宫产术一样,必须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必须技术娴熟,动作轻巧,经验丰富才能防止并发症的产生。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讨
    改良式子宫被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
    剖宫产术应用单叶产钳助产对新生儿窒息
    剖宫产并卵巢肿瘤切除术73例报告
    高原地区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围
    关于剖宫产留置导尿两种放尿方法的临床
    正确合理指导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
    上海市20年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 例临床分析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 例临床分析
    B Lynch缝合术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临床
    宫腔填塞纱条与B Lynch缝扎术在治疗剖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12例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