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康复活动的认识 |
|
郑 玲
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起床活动和早出院是近年的新趋势。早在1956年美国人就提出AMI后14 d内进行早期活动,并对早期分级活动程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1]。虽然AMI早活动可对抗不活动带来的各种临床并发症,但应注意到AMI的高发年龄段为60~70岁[2],近来研究认为年龄因素已成为决定AMI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3],因此在康复治疗中不可忽视年龄的差异,对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必须以安全性为前提。本文就老年AMI的特点、康复活动的时间及强度进行探讨,将有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 老年AMI的特点 1.1 并发症发生率高 心肌梗塞机械并发症(MCMI)是心肌梗塞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老年人大多有退化性心肌病的存在,AMI后侧支循环建立较难,受损面积大,MCMI的发生率老年组(74.5%)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6.6%)[4],其中心脏破裂60岁以上占95.24%,1周内发生率100%[5]。 1.2 用力为猝死的主要诱因 刘金华等[6]分析了21例AMI患者猝死的原因中17例有明显诱因(82%),猝死发生在1周之内8例,以用力大便最常见,其次为情绪波动和过早搬动患者。老年人心肌老化,心功能基础较差,稍用力即可使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肌氧耗导致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衰而致死亡。 1.3 无痛型心肌梗塞发生率高 老年人并存糖尿病患者占51%,糖尿病可并发心脏植物神经病变,使AMI症状不典型或无痛型[7]占33.58%,其心衰和休克的发生率80%以上,均在发病36 h以内[8],是构成70岁以上老年AMI最大死亡危险性的独立因素[3]。这提示老年AMI的危险性随增龄而逐渐增加,1周之内为并发症的多发期,有随时发生意外的可能,因此过早下床活动是非常危险的,应绝对卧床休息至少2周[4,6]。 2 老年AMI康复活动的时间 2.1 康复活动时间 大多文献报道AMI康复活动时间取决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而较少将年龄差异作为危险因素考虑进去,因而对老年AMI康复活动的时间认识尚不一致。陆新容等[9]对59例平均年龄70.1岁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在发病6 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24 h开始按照康复指标进行康复锻炼;非溶栓组按常规治疗,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溶栓组并发症少,活动耐力强,体力恢复快。研究结果表明,溶栓治疗后24 h开始活动为最佳康复时间。 2.2 运动负荷试验的时间 早期运动负荷试验(EET)可评价AMI患者的心功能及发生心脏意外的危险程度,在国外已是诊断治疗中必备的程序之一,但对AMI实施EET的时间有不同的报道。①许绵绵等[10]对27例年龄在36~69岁的AMI恢复早期(约2周)的患者进行EET,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经随访他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恢复工作及家务劳动和性生活等方面较非EET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提示AMI后约2周实施EET对老年患者同样是安全有效的。②另有资料报道[11]过早的运动试验达不到预测心功能容量的目的,同时危险性较高。作者通过对13例年龄58~70岁AMI患者的试验结果认为依据国内人的生活习惯和体质,AMI后3~4周后做运动试验较适宜。③王雄等提出[12],老年心肌梗塞晚期(1.5~7.5个月)进行运动试验可预测远期心脏意外的发生。因梗塞早期为受损心肌的侧支循环建立与血管再通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运动诱发的ST段压低不能精确反映残存心肌的缺血,甚至不能预测远期心脏意外。 2.3 实施康复程序的时间 ①AMI的康复程序由1982的4周程序逐渐缩短至2周程序[13]。戴若竹等[14]将19例AMI患者分为2周康复组与对照组,结果2周康复组的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作者提出2周康复是安全可靠的,并不增加AMI的死亡率。②王一颖[15]等对老年AMI的康复程序则主张适当延长疗程,在康复运动中分出年龄段,>60岁采用4周康复程序,其余采用3周康复程序。笔者认为,对老年AMI的康复时间及程序可参考各家之经验,在具体的操作中要根据患者情况,注意个体差异,不可强求一致,尤其>70岁患者应延长康复时间,以增加安全系数。 3 老年AMI康复活动的强度 3.1 低强度运动 郭兰等[11]研究报道,应以心率和氧耗量两项指标作为运动强度的标准。从13例(平均年龄64.3岁)AMI患者进行的平板运动试验测试结果看,7例阳性患者平均峰值心率不到年龄预计值的70%~80%,代谢当量平均<5 Mets,表明低强度的运动试验也可筛选出高危患者,对老年患者不需[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心理和社会个案工作初探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健全医疗卫生计量管理的若干思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