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球运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
|
李忠民 郭太乾
自1994年1月~1996年12月间,对坚持门球运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前及运动后不同时期动态观察血压等指标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烟台驻地部队干休所及院校离退休干部。选择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21.33 kPa,舒张压(DBP)≥12.6 kPa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60~76岁,平均63.8±6.7岁。病程8~21年,平均8.2±5.6年。高血压Ⅱ期21例,Ⅲ期9例。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X线及实验室检查,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情稳定,可坚持正常门球运动的患者。观察期间在药物相对恒定基础上进行锻炼,避免加服对血压有明显影响的药物。 1.2 方法 门球运动每日上午8:30~10:30,下午3:00~5:00各1次。10~15 min的准备活动时间,60~120 min的动态活动时间。 1.3 观察指标 ①血压测量:采用袖带水银柱血压计定时测血压(坐位右臂)3次,按Kortkoff听音法,第1,5相音分别为SBP和DBP,取均值为测定值,并同时记录心率、身高、体重及其他疾患。②心电图:记录常规12导联,观察心肌缺血ST-T改变情况。③体重指数(BMI):计算为(体重/身高2)×100。按自身对照方法,各项指标分别在运动前和运动后6个月,1、2、3年后进行1次检测评估。各项指标均经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运动前后不同时期血压变化情况:门球运动前后不同时期血压等指标变化见附表。
附表 门球运动前后不同时期血压心率及体重变化比较(%)
指标 运动前 运动后 6个月 1年 2年 3年 SBP(kPa) DBP(kPa) HR(次/min) BMI 22.3±2.8 14.0±1.3 88.0±10.0 20(66.7) 21.9±1.7* 12.7±1.3* 82.6±6.0 18(60.0) 21.0±1.3* 12.0±0.6* 80.0±6.0* 16(53.3) 19.8±0.2** 11.0±0.3** 76.8±6.0* 11(36.7) 19.8±0.8** 10.9±0.3** 75.0±4.0* 9(30.0)
与运动前相比 *P<0.05,** P<0.01,余P>0.05 运动前后不同时期心电图ST-T变化情况:运动前缺血性ST-T改变21例(占70%);运动后6个月、1、2、3年缺血性ST-T改变好转分别为(5/21)23.8%,(9/21) 47.9%,(11/21)52.4%,(16/21) 76.2%,无变化(5/21)23.8%。运动后6个月缺血性ST-T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1、2、3年缺血性ST-T改变明显好转,差异非常显著P<0.05~0.01。 3 讨论 高血压系老年人常见疾病,是心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发病因素之一。因此普及高血压人群防治对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至关重要。门球运动可做为医疗体育中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对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长期坚持门球运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及体重减轻,其降压机制可能是使兴奋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同时血管扩张、利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运动1年后随着时间逐渐延长,并且在逐年服药品种和剂量减少的情况下,缺血性ST-T改善者明显增多,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长期坚持运动,全身心的投入,具有乐趣和运动为一体的作用。门球运动量小,有益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同时有改善心脏本身血流,增强体质及心肌泵血功能,降低长期压力负荷,增加冠脉供血储备能力的效果[1]。据报道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老年人安静时心率减慢,心血容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对情绪紧张的患者可缓解和放松[2,3]。门球运动对老年高血压社区群体的防治,增强体质,[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脑梗塞合并冠心病患者桥式运动的临床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乳癌患者根治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