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 |
|
董瑞馨 马希玲 杭素芳 商晓艳 王 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三病区,泰安 271000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打破了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工作参与了疾病康复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健康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我们自编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对住院病人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7年4~12月住院男病人176例(冠心病心绞痛73例、高血压病41例、心肌炎27例、心肌梗塞15例、心肌病13例、高脂血症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9例,年龄19~72岁,平均(51.22±13.60)岁;对照组87例,年龄18~72岁,平均(51.07±14.28)岁,与观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7,P>0.05)。 1.2 观察指标与标准 为了区分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我们将其分为:浅认知(对所患疾病的病因、病情发展了解甚少,缺乏对疾病的治疗、预防、护理、保健常识);中认知(已知所患疾病,自动来医院检查,但缺乏对疾病的治疗、预防、护理、保健常识);深认知(了解所患疾病的危害性,要求住院接受治疗,希望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指导,并具有一定的治疗、预防、护理、保健常识)。根据以上判断标准,观察组的浅、中、深认知者分别为64例(71.91%)、18例(20.22%)、7例(7.87%);对照组的浅、中、深认知者分别为69例(79.31%)、12例(13.79%)、6例(6.90%)。经χ2检验,χ2值分别为0.93、0.39、0.06,P值均>0.0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3 教育内容与方式 所有入院者均进入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由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大专以上学历),并有5年以上护龄的责任护士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以我们编写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为主,包括:①心血管系统各类疾病的诱发因素简介,预防、治疗及护理原则;②心脏疾病的治疗、饮食指导;③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每周二上午10:00~10:40进行教育,据认知程度和所患疾病选择不同的内容。浅、中认知者以科普知识为主,使之了解疾病的过程及危害,增加防病、自身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深认知者以了解病因、诱发因素及治疗原则为主,使之掌握较正规的防病和自我保健方法。对视力下降的老年病人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播放录音宣教。病人出院前发1份疾病保健指导手册,同时详细介绍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对照组不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如果病人主动提出与疾病有关的问题,护士即提供有关健康教育资料进行指导。 2 结果 2.1 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见表1。
表1 观察组健康教育前后对疾病认知程度比较
健康 教育 例数 浅认知 中认知 深认知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教育前 教育后 89 89 64 2 71.91 2.25 18 22 20.22 24.72 7 65 7.87 73.03 χ2 P 89.60 <0.01 0.29 >0.05 75.78 <0.01
表1示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明显提高。 2.2 施行健康教育后两组对疾病认知程度见表2。
表2 健康教育后两组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较
分组 例数 浅认知 中认知 深认知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观察组 对照组 89 87 2 50 2.25 57.47 22 20 24.72 22.99 65 17 73.03 19.54 χ2 P 61.83 <0.01 0.01 >0.05 48.47 <0.01
表2示,观察组经健康教育后,浅认知人数明显减少(P<0.01),深认知人数明显增加(P<0.01)。 2.3 住院天数 对照组住院天数为(21.1[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58例运动球类致眼挫伤的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