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节细胞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 附2例报告 |
|
韩 英
神经节细胞瘤(副节瘤)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的一种良性肿瘤,位于后腹膜。这种肿瘤常合成儿茶酚胺,但其释放量并不多,与嗜铬细胞瘤不同。可能是大部分儿茶酚胺在肿瘤内被灭活的缘故,因此临床上心血管无明显症状表现。但全麻诱导、体位变动、麻醉过浅,尤其是在翻动或挤压肿瘤时,可能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血压急剧上升,在麻醉手术中必须引起注意。现将本院2例神经节细胞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例1,男性,69岁,B超发现后腹膜肿块三天,T36.7℃,BP16.5/10 kPa,P72 bpm,否认有高血压及心肺疾病史,选择气管内静吸复合麻醉。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m,阿托品0.5 mg,入室时BP 18/11.5 kPa,P 80 bpm,予以安定20 mg,芬太尼0.2 mg,司可林100 mg,诱导气管插管顺利,术中1~2%安氟醚吸入加肌松剂、芬太尼间断静推维持,插管后升至BP20/13.5 kPa,进腹探查时BP高达26.5/16 kPa,加深麻醉后血压下降不明显,静推立其丁5 mg,BP降至17.0/13.4 kPa,随着瘤体的进一步分离,快速大量失血引起血压骤降至10/5 kPa左右,HR增快至132 bpm。开放二路静脉,加快输血补液,同时予升压药,血压仍然下降,直到心跳骤停,立即予以副肾素1 mg,半分钟复跳,持续快速扩容加升压药控制。肿瘤切除止血后,BP维持在14/8.2 kPa,术毕清醒,拔除气管导管送回病房。 例2,男性71岁,B超发现后腹肿块10天,T37℃,BP16.8/10.7 kPB,P 60 bpm,有心脏病史,ECG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前用药、麻醉方法、诱导及维持药均同例1。入室后BP22.4/10.4 kPa,P 84 bpm,术中监测有创血压、SPO2、CVP、ECG及尿量。手术探查,分离肿块时,BP升至30.1/16.8 kPa,予以立其于5 mg静推,同时20 mg加入5%GNS 250 ml静滴,视BP高低调节滴速,其间HR增块至160~170 bpm,为预防心衰,予以西地兰0.4 mg静推,HR降至120 bpm。当肿块将近切除时BP骤降至11.5/8 kPa,予以去甲肾上腺素0.01 mg静推,BP回升至16/10左右,HR 110 bpm左右至手术结束,清醒拔管护送病房。 讨论 神经节细胞瘤临床上比较少见,一般无自觉症状,2例病人均在术后病检才确诊。术中挤压瘤体时,可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直接作用与心血管系统,引起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急剧变化[1]。因此,在手术时必须注意: 1.对后腹肿瘤病人术前应充分准备,评估全身情况,了解心、肾功能、检查心电图及眼底变化,能否耐受可能存在的神经节细胞瘤。 2.神经节细胞瘤BP变化剧烈,麻醉中要有好的监测仪监测并备好各种必要抢救药品,术中应密切监测循环功能,及时合理应用降压药物。 3.因术中儿茶酚胺与血压的急剧变化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衰,甚至心跳骤停,对麻醉药和麻醉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围术期内分泌和循环功能的变化,故以选择全身麻醉为好,但诱导必须平顺,避免兴奋,麻醉深度要恰当。术中血压调节至关重要,勿使过高或过低。
作者单位:富阳市人民医院 311400
参 考 文 献
1 孙晓雄,等.嗜铬细胞瘤麻醉和手术时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变化的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1990,6(1):21.
上一个医学论文: 女性 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对血脂影响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针灸中药合用治疗过敏性鼻炎37例临床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