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椎间盘突出的CT检查与诊断

杨建荣

  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椎间盘病变中占首位。笔者所作统计的38例病例中,男31例,女7例;按年龄组,男20~35岁12例,36~68岁19例;女26~40岁3例;40岁以上4例。发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笔者就椎间盘突出病例,谈谈如何用CT检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

检查方法
  常规取仰卧位,做侧位定位片,以便对病变区扫描定位,并标记其扫描层次,以明确各层面的解剖位置。
  1.平扫:用一观察脊柱至椎管内外结构及椎旁组织。欲显示椎间盘,扫描线与椎间盘平行,扫3~5层,层厚3~5 mm。
  2.静脉增强扫描:可用于椎间盘术后疤痕组织增生与术后复发的鉴别。
  3.CT脊髓造影(CTM):用于观察椎管内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情况。
  椎间盘突出的CT征象:椎间盘突出分三型:(1)中央型,指位于中线者,占30%;(2)侧后型,指位于中线两侧椎管内者,占60%;(3)外侧型,指突出的中心位于椎管外,占10%[1]。分析上述病例,中央型8例,侧后型28例,外侧型2例,统计表明椎间盘突出以侧后型多见。
  1.直接征象:(1)椎间盘后缘向椎管内局限性突出的软组织块影,CT值60~120 Hu,其密度与相应的椎间盘密度一致,边缘规则或不规则。(2)突出的椎间盘可有大小不一、形态不一的钙化(12例)。(3)椎管内硬膜囊外可见游离碎片(5例)。
  2.间接征象:(1)硬膜囊外脂肪间隙移位,变窄或消失,这是早期表现。(2)硬膜囊前缘或侧方神经根受压移位,CTM有助于显示蛛网膜下腔,脊髓及神经根的受压征象。(3)两侧侧隐窝变窄,小于4 mm者有意义。(4)椎管狭窄:测量椎管中央前后径的距离,颈段<11毫米,腰段<15毫米,视为有意义。(5)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其最大厚度不超过5毫米,两者均可致中心性椎管狭窄。
  3.Schmorl氏结节:有文献报道Schmorl氏结节位于椎体后缘更具有临床意义,称为椎间盘软骨结节。形态为类圆形,周边硬化,中心密度较低,为突入椎体内的髓核,宜选用适当的窗宽、窗位加以观察,以免漏诊[2]。

讨  论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透明软骨终板构成。纤维环为完整的环形结构,起着髓核包膜的作用。软骨终板为椎体的上下软骨面,形成了髓核的上下界。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半液体的胶冻样物质,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纤维化,使椎间盘后缘有正常的微凹变平直或轻度膨出,如退变或外伤致纤维破裂,部分髓核通过纤维环缺损处突出,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可出现临床症状[3]。
  CT图像上的椎间盘有相对较高的密度,CT值在50~120 Hu之间,而正常脊髓的CT值为30~40 Hu之间,故脱出的椎间盘在椎管内与脊髓形成明显的密度差,使诊断正确率很高,且较易诊断。据有关文献统计,CT检查对诊断椎间盘突出的正确率达93%,且无痛苦。检查时无需转动病人体位,易让患者接受,不失为检查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 312000

参 考 文 献

1 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61.
2 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北京:解放军卫生出版社,615~616.
3 王云钊,曹来宾主编.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85~387.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推拿松肌及整骨手法相结合治疗腰椎间盘
    经椎间动脉栓塞法建立急性脊髓缺血损伤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
    CT引导的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
    无症状健康青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的CT检查
    腰椎间盘退变与炎症介质
    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游离至硬膜囊内1 例报
    虎潜丸配合骶管冲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隙冲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的意
    腰椎间盘术后致马尾神经综合征5 例临床
    接触式激光刀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