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鼠药中毒31例分析 |
|
杨美光
氟乙酰胺和毒鼠强均为剧毒杀鼠剂,对人畜均有害,故常有中毒病例发现。现将我科1994年3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灭鼠药中毒31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16例,女15例,均来自农村。年龄最小16个月,最大12岁。3岁以下13例,4~7岁15例,11~12岁3例。24例有服食拌有灭鼠药的食品或接触灭鼠药污染的食物,1例有嘴咬灭鼠药的空袋史,6例中毒途径不详。其中4例村庄有投放氟乙酰胺灭鼠药,2例家有存放过氟乙酰胺灭鼠药的空玻璃瓶。除6例中毒途径不明者外,最早发病时间为误服后5分钟即发病;抽搐最早于30分钟后出现,最迟5小时后发作。25例中,3小时以内发病者18例(58.1%),3小时后发病者7例(22.5%)。发病3小时后入院者16例(51.6%),6小时后入院者7例(22.6%),18小时后入院者8例(25.8%)。 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不同灭鼠药中毒临床表现
毒物名称 例数 呕吐 抽搐 表情淡漠 腹痛 昏迷 呼吸困难 烦躁不安 乏力 头昏 发热 氟乙酰胺 26 26 16 7 4 5 3 3 11 10 4
毒鼠强 5 5 3 5 5 1 3 5 5 5 2 合 计 31 31 19 12 9 6 6 8 16 15 6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全部病例查电解质、肾功能、尿常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常规检查9例,白细胞在12.0~22.5×109/L。肝功能检查5例,SALT轻度升高,在60~87单位。8例心电图检查,4例为窦性心动过速。19例心肌酶谱检查,12例升高,最高达460单位。脑电图检查6例无异常。 抢救措施:凡误服灭鼠药6小时内就诊者均用生理盐水彻底洗胃。全部病例均予输液、维生素C、能量合剂静滴。13例抽搐频繁、持续时间长,呕吐剧者除给吸氧、鲁米那、安定止惊外,同时给20%甘露醇降颅压,保护脑细胞药、胞二磷胆碱或脑活素。6例发热及就诊时间较晚者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20例中毒确诊者,立即肌注乙酰胺0.3 /kg.d,首次给全日量的1/2,以后间隔8~12小时给全日量的1/3维持。疗程4~7天,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停药。5例开始疑食物中毒,10小时后才按灭鼠药中毒处理,应用乙酰胺后,病情逐渐好转。6例因当时病因未明,虽经鲁米那等药治疗措施,仍抽搐不止,至入院第二天才给乙酰胺试验性治疗,抽搐才被控制,症状逐渐消失。 治疗结果:本组30例治愈。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肝功能、血常规均恢复正常。平均住院时间5.5天(最长7天)。1例为重度氟乙酰胺中毒,因延误就诊时间18小时,致使未能得到及时抢救,入院后,虽经特效药乙酰胺等综合抢救措施,但仍惊厥不止,同时合并肺部感染伴高热,36小时后出现全身发绀,继之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后心跳虽恢复,但无自主呼吸,家属放弃治疗。 讨 论 氟乙酰胺为有机氟内吸性杀虫剂,毒性强,主要经口引起中毒,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引起中毒。人口服致死量为2~10 mg/kg。氟乙酰胺进入机体后破坏三羧酸循环,使柠檬酸积聚引起中枢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损害[1]。乙酰胺又名解氟灵,在体内抑制柠檬酸的形成,是抢救含氟乙酰胺灭鼠药中毒的特效药物[1]。本文26例应用后效果良好,消化道症状于用药后22小时消失,抽搐10~22小时被控制。6例昏迷者中有5例于入院第二天给乙酰胺,3例昏迷28小时,2例昏迷时间长达32~36小时。 毒鼠强又名没鼠命,化学名为四亚甲基二砜西胺,简称“四二四”,为有机氮化合物,它的毒性为氟乙酰胺的3~30倍,化学性质稳定,体内存留时间长,易造成二次中毒[2,3],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有强烈致惊厥作用,可能是拮抗γ-氨基丁酸所致[4],目前无特效药。本资料中5例毒鼠强中毒患儿,纯因父母与投毒者发生纠纷所致(经公安侦破确认为毒鼠强),误服量虽然极小,但都有呕吐,且在1小时内呕吐剧烈者,无抽搐,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为主,而2例进食后开始,以咽喉部及上腹部烧灼感,乏力,呼吸困难等症外,4小时后呕吐者,抽搐频繁,为强直性惊厥,由当地抢救无好转再转入我院。拟灭鼠药中毒,并加用东莨菪碱、维生素K1、脑活素、甘露醇等对症治疗措施,病情渐转危为安。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儿童铅元素中毒的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内标法测定尿游离皮质醇浓度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