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侵及浆膜胃癌术后大剂量5

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加速腹膜内肿瘤的生长。根据这一理论,术后化疗应越早越好,但由于刚受手术打击的病人处于严重应激状态,对恶性刺激耐受力差,所以我们把EIPC放在术后第7天患者肠功能恢复,一般情况稳定后实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动静脉途径化疗,药物很难在腹腔内获得较高浓度,不易有效地杀灭术后残留的游离癌细胞或微小癌灶。而EIPC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优势,一方面术后早期腹腔内粘连很少,使具高度种植复发危险的腹膜及其他创面可完全暴露于高浓度的抗癌药物中;另一方面,抗癌药物通过门静脉途径在肝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具有防止肝转移的作用,由于腹膜屏障作用和肝的首过效应,抗癌药在体循环中的浓度远低于静脉化疗时的血药浓度,所以EIPC全身毒副作用明显轻于静脉化疗[4]。本组消化道反应均低于二级(美国国家癌症中心分级法),经胃复安或枢丹治疗后缓解。治疗期间未出现血白细胞低于2.5×109/L的病例,本组无一例由于严重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全身毒副作用而终止治疗。
  术后早期肿瘤负荷最小,就肿瘤细胞动力学而言是最佳投药时机;而EPIC技术要求不高,费用低,并不明显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本组35例中除两例出现并发症,其余均顺利完成治疗。
  使用5-FU的理由为5-FU是当前治疗胃肠道腺癌最有效、最常用的化疗药物之一,用5-FU作EPIC药物治疗胃癌针对性强。另外经我们观察5-FU很少引起化学性腹膜炎。本组35例未发生化学性腹膜炎。Sugarbaker甚至强调:如果胃肠道癌患者需5-FU化疗时应首选腹腔给药。
  EPIC自身尚有局限性,因EPIC对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及腹膜已形成的微小转移灶有一定的客观疗效,但由于受抗癌药穿透力的限制,对直径>10 mm的腹膜转移灶效果不理想。为提高疗效,手术中对直径>10 mm的腹膜转移灶我们采用浙二医院彭淑牖教授研制的彭氏多功能手术解剖器(PMOD)切除,直径较小可予电灼处理,优点是无烟,速度快,出血少。
  本组共出现2例直接与腹腔化疗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例并发腹腔感染,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估计感染原因是腹腔注药时污染所致。1例因并发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而终止治疗,拔管后迅速缓解,此例腹腔化疗管在腹腔内的长度达20 cm,估计腹腔内过长的导管是造成小肠梗阻的原因。Sugarbaker等通过39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腹腔化疗并不增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误诊1例及分析
    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误诊1例及分析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侵及胸壁的外科治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