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侵及浆膜胃癌术后大剂量5

孙鑫荣 俞建平 陈钟秀

  在国内,临床经治的胃癌病例中80%以上属进展期,其5年生存率徘徊在30%左右。腹膜转移复发是影响胃癌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Sugarbaker提出腹腔内使用化疗药物可明显降低腹膜表面复发,提高胃肠道癌的术后生存率[1]。本研究应用大剂量5-氟尿嘧啶(5-Fu)对35例病理证实为浆膜受侵犯的胃癌进行术后早期辅助腹腔内化疗(Early Post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简称EPIC),以期杀灭腹腔内脱落的游离癌细胞及亚临床腹膜转移灶,提高胃癌的手术疗效。现对其可行性及临床意义初步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一组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1岁。
  2.病变类型 胃窦部癌24例,胃体癌8例,贲门癌3例。大体病理类型:Borrman Ⅰ型3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3例。组织学类型:腺癌27例,未分化癌6例,印戒细胞癌2例。腹膜转移情况:3例可见腹膜弥漫分布的白色粟粒样结节。35例镜下均可见肿瘤细胞已侵犯浆膜,其中5例侵犯胰包膜,3例侵犯横结肠系膜根部,1例侵犯肝左叶,肝多发性转移2例。病理分期:TNM Ⅲa期9例,Ⅲb期15例,Ⅳ期11例。
  3.手术方式 R2根治性切除术23例,联合脾及胰体尾部切除术2例,联合左肝叶切除术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术3例,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5例。消化道重建方式:Billroth Ⅱ式21例,Billroth Ⅰ式7例,食管空肠吻合Lahey氏重建术5例,近侧半胃切除后食管残胃吻合术2例。
  4.腹腔内化疗管的放置方法 手术关腹前,对术中疑有肿瘤侵犯浆膜的病例,于脐下1 cm处作长0.8 cm皮肤切口,置入直径0.5 cm硅胶管一支于脐周腹腔,置入长度为5 cm。硅胶管应与皮肤妥善固定。硅胶管最好于皮下潜行1 cm再入腹腔,如此可防止以后化疗药液渗漏。
  5.药液组成及给药方法 药液组成:5-Fu(按30 mg/kg体重),庆大霉素16万单位、肝素10 mg加入1.5 L林格氏液中。术后第7天,待患者肠功能恢复,一般情况稳定后即可进行治疗。将上述一组药液从硅胶管快速注入腹腔,2小时内输完,输完后嘱病人左右侧及仰卧各30分钟,使药液均匀分布。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每月一疗程,3个疗程后改其他辅助化疗。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如血白细胞低于3.0×109/L,可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格拉诺赛特(G-CSF)保驾治疗。
  6.结果 35例中33例完成了全部疗程。未能完成全部治疗的有2例。其中1例因第二个疗程中出现寒战高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腹腔穿刺液为脓性,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证实并发化脓性腹膜炎。拔管后经抗生素治疗痊愈出院。另1例于第一个疗程结束后第5天,突然出现剧烈的阵发性腹部绞痛,疑机械性肠梗阻,当即拔除腹腔化疗管,病人腹痛症状立即消失,此后未再发作。测量该病人腹腔化疗管在腹腔内的长度达20 cm,估计该病人的腹部症状与腹内过长的化疗管有关。本组未出现吻合口瘘,肠穿孔,切口裂开,切口感染,十二指肠残端瘘,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未出现因严重的化疗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本组35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随访主要手段为B-US、CT。共发现临床腹膜复发4例,发病率为12.1%,其中术中发现腹膜有白色粟粒样结节的3例均于术后一年内复发。肝转移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4例,发病率为12.1%。

讨  论
  采用EPIC的理由是在胃癌术后腹膜转移仅次于手术部位复发而居第二位。在胃癌术后各型复发中,腹膜转移约占50%[2],是影响胃癌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关腹膜转移的机理,Sugarbaker[3]等在1989年提出肿瘤细胞诱陷假说,指出胃肠道癌复发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称为“肿瘤转移”,指术前已经存在淋巴或血行转移;另一种称为“肿瘤扩散”,指切除原发病灶时不可避免的创伤导致的肿瘤播散。进入切除部位和腹膜腔的肿瘤细胞可能来自肿瘤本身,如癌肿侵及浆膜,穿透性肿瘤或肿瘤与邻近器官浸润,切缘癌残留等;也可来自横断的淋巴管或溢出的静脉血,此外还可来自肠腔内脱落的肿瘤细胞。由于术后创伤所致腹膜损伤,局部纤维素的渗出为游离肿瘤细胞生长,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的攻击和全身化疗的作用。创造了条件后数天,大量参与修复过程的炎症细胞浸润至纤维基质中,释放大量生长因子刺激成纤维细胞长入和毛细血管形成,同时也促使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误诊1例及分析
    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误诊1例及分析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侵及胸壁的外科治疗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