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托普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疗效观察 |
|
李霞萍 孙 勤
卡托普利(Captopril,巯甲丙脯酸)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血压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来,随着对卡托普利临床应用的深入研究,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我们观察了8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卡托普利联用消心痛、阿司匹林治疗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均按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确诊。治疗组46例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劳累性心绞痛14例,自发性心绞痛21例,变异型心绞痛11例。对照组40例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5~69岁;劳累性心绞痛12例,自发性心绞痛18例,变异型心绞痛10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作血压、心率、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治疗组采用常州制药厂生产的卡托普利25 mg,一日三次口服,消心痛10 mg,一日三次口服,阿司匹林50 mg,一日一次口服,疗程20天。对照组用药同治疗组,但不加用卡托普利,疗程20天。 依据心绞痛发作次数分为:显效为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为发作次数减少50%~80%;无效为发作次数减少低于50%。依据心电图ST段及T波变化分为:显效为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为心电图缺血性ST-T下移较前恢复0.5 Mv~0.57 Mv以上和(或)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低平;无效为未达到以上指标。 治疗结果: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率、血压、血肌酐作比较,见表1。 上述表中,心率、血肌酐、收缩压在对照组中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而治疗组中血压有所下降,且有较显著差异。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没有发生心肌梗塞,对照组有1例发生心肌梗塞。
表1 心率、血压、血肌酐变化比较
组别 n HR(次/min) SP(kPa) Cr(μmol/L) 治疗组 治疗前: 46 76(±8.1) 18(±4) 98.2(±21.2) 治疗后: 46 74.5(±6.0) 16(±3.8) 102.1(±14.1) t 1.29 2.02 0.69 P >0.05 <0.05 >0.05 对照组 治疗前: 40 75(±6.7) 19.1(±3.1) 96.2(±21) 治疗后: 40 74(±6.0) 18.5(±3.9) 102.5(±12) t 0.87 1.07 0.66 P >0.05 >0.05 >0.05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合计 治疗组 22 20 4 46
对照组 13 15 12 40
χ2=6.64,P<0.05 治疗组有1例出现咳嗽,2例出现瘙痒性皮疹,对症处理后,在继续治疗过程中逐渐消失。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均无异常改变。
讨 论 应用卡托普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其主要机理是:1.卡托普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药理作用是竞争性地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口服卡托普利,其血流动力学的有益变化均来自于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使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减少。该药在30 min内使血管紧张素Ⅱ减低[1],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2.卡托普利具有明显的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使血中醛固酮浓度下降,延长其扩张血管作用,血管阻力减低,还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干扰缓激肽的降解,从而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大动脉的顺应性且不伴反射性交感兴奋,因而在增加心脏泵功能的同时并不增加代谢需求[2],即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3.卡托普利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可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破坏。卡托普利可通过侧支循环增多和灌注量增加及心脏前后负荷下降,而缩小实验性冠状动脉结扎时心肌梗塞范围[3],对心肌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从本组治疗结果来看,治疗组明显优于[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牵引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一个医学论文: 简单内固定加单臂支架外固定治疗胫腓骨干粉碎性开放性骨折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