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0例临床分析 |
|
王财富 方红霞
先天性梅毒一般在出生后3周,出现各种皮肤损害[1]。本院新生儿科自1997年2月收治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胎传梅毒)20例。根据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14例,女6例;早产儿13例,胎龄33~37周,足月儿7例,其中小于胎龄儿占6例;病史中孕母妊早、中期感染者11例,父母为城市居民7例,在城市打工乡镇居民13例,职业以驾驶员、经商及美容美发室工作者居多,父和(或)母有非婚性行为史者12例;新生儿症状出现日龄<1天者15例,3~20天者5例;就诊日龄<1天者12例,1~3天者3例,3~26天者5例。 2.主要临床表现: (1)具有皮肤症状者17例,其中出生表现斑丘疹5例,干燥伴脱屑7例,脓疱或水疱疹4例,足底皮肤红、亮、硬1例。在1~2天内逐渐呈现出脱皮或脱屑,皮损表现直径以0.5~1 cm者居多,可有融合,以四肢末端、指趾间和颜面居多,躯干、四肢近端较少见。抗梅毒治疗后1周,皮损症状消失,绝大部分不留瘢痕,仅有一例有口周放射状皲裂。(2)粘膜症状4例,表现为鼻粘膜充血、有粘液或分泌物,其中3例双眼分泌物增多。(3)呼吸道症状12例,表现为鼻塞、气促、发绀、三凹征,肺部有或无罗音。(4)浮肿14例,全身性浮肿12例,大多为非凹陷性水肿;并血尿、蛋白尿6例。(5)肝脾肿大12例,均在肋下,2~6 cm大小,质地中等硬度,边缘钝。(6)假性瘫痪1例,表现为左侧上下肢瘫痪。 3.实验室检查: (1)特异性血清学试验:快速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8例,其中14例半定量法检测,滴度在1∶2者2例,1∶4~1∶32者8例,1∶64者3例,>1∶64者1例,1例RPR阴性者未加热血清素试验(USR)阳性,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阳性20例。患儿父母TPHA阳性13例,尚有7例未能获检。 (2)血细胞学检查:白细胞增高13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升高12例,淋巴细胞升高1例,类白血病反应2例,最高白细胞总数达65.4×109/L;5例白细胞增高者行有核红细胞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有核红细胞升高,其中1例白细胞∶有核红细胞为100∶50;贫血13例,血红蛋白为100~142 g/L;血小板减少11例,血小板数为36~94×109/L。 (3)合并其他感染3例,其中2例为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经血、尿液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及同时有血特异性IgM升高而确诊。1例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 (4)尿液检查表现为潜血和尿蛋白阳性6例,其中1例潜血和尿蛋白均有++++。 (5)血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2例,C反应蛋白阳性9例。白蛋白18~35 g/L。 (6)X光检查:1)四肢长骨片异常表现者13例。骨膜、骨皮质增生2例;干骺端、骨骺密度下降,透亮度增加,边缘不规则者10例,其中骨骺杯口样改变3例,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密度增高4例。2)胸部X光片示肺纹理增粗或小片状阴影12例。 4.治疗: 20例入院确诊为胎传梅毒后,均经青霉素G治疗,剂量为5~10万U/公斤/天静滴,分两次给予,疗程10天。 5.结果: 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19例皮肤症状均在入院后1周左右消失,外周血象亦在入院后1周左右正常;出院时临床痊愈16例,好转3例。出院后随访6例,时间为出生后2、4、6、9、12、18个月,通过测定血清RPR结果确定有无复发,其中4例分别已随访9、12、18个月未复发,一例随访两次复发,分别在2月和4月,滴度为1∶8和1∶4。一例随访2月时RPR为1∶16。其余因父母住所不固定而失访。
讨 论 胎传梅毒即先天性梅毒,是因胎儿期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苍白密螺旋体感染。感染后新生儿期有临床表现者仅30%[2],故容易被漏诊。 1.先天性梅毒症状多变复杂 本文20例病例中以皮肤粘膜、骨骼、呼吸、消化、血液、肾等系统和器官受损为主要表现。其中皮肤症状占75%,表现多样,与其他文献不完全相同[1]。粘膜症状占20%;呼吸症状占60%;由于病原经脐静脉入胎儿,故肝脾肿大多见,本文中肝脾肿大占60%;浮肿占70%,早产儿比足月儿更为明显,这与早产儿低白蛋白血症有关;浮肿伴尿液检查异常者占30%,可能与梅毒性肾炎或肾病有关。血液系统损害表现在血象改变者占65%,贫血者占65%,血小板减少者占55%。贫血和血小[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茵陈岩柏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诊治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牵引配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