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茵陈岩柏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诊治分析 |
|
倪贵炎
乙型肝炎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传染病之一,极易演变成慢性。因国内外目前尚无满意的特效治疗药物,笔者于1996年3月至今在肝炎病房和门诊中,采用自拟茵陈岩柏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32.5岁,多数为中青年患者;病史最长13年,最短1年,平均2.55年。对照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31.8岁;病史最长12年,最短8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北京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治疗方法以茵陈岩柏汤为基本方加减。基本方:茵陈30克、岩柏草30克、虎杖根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焦栀子9克、天名精10克。三个月为一疗程,每日服一剂,水煎服。胁痛郁热加黄芩、软柴胡各9克,便秘加制大黄9克,乏力肢倦加黄芪15克,胃纳不振加焦山楂、焦六曲各15克。对照组服用国家级新药“肝脾康”胶囊,为黄芪、熊胆粉、三七等十四种中药组成。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口服,每次5粒,三个月为一疗程。 疗效标准分为显效:临床症状(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等)消失,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胆红素(SB)、γ-谷氨酰转酞酶(γ-GT)降至正常,白蛋白(A)与球蛋白(G)比值>1.5,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核心抗原(抗-HBc)均转阴。好转:临床症状改善,ALT、SB、γ-GT降至治疗前的1/2数值以下,A∶G为1~1.5之间,HBsAg、HBeAg和抗-HBc中有1~2项转阴。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ALT、SB、γ-GT等下降不明显或有升高者,A∶G<1,HBsAg、HBeAg和抗-HBc仍为阳性。 治疗结果,用药一个疗程,汤剂组30例中,显效15例、好转13例、无效2例;对照组20例中,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1例;两组疗效相当(P>0.05),无差异。用药两个疗程,汤剂组60例中,显效35例、好转20例、无效5例;对照组20例中,显效5例、好转8例、无效7例;两组显示有差异(P<0.05),汤剂组疗效明显。用药三个疗程,汤剂组30例中,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对照组20例中,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1例;两组疗效无差异(P>0.05)。综合三个疗程120例自拟方汤剂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三个疗程60例肝脾康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P>0.05。 典型病例,患者,女,40岁。主诉纳差,乏力,脘胁不舒,恶心欲吐已五天;既往有乙肝病史。诊脉弦细,苔薄黄腻,质偏红。化验检查:ALT 252 nmol.S-1/L,SB 19 μmol/L,γ-GT 190 μ/L,A∶G<1,HBsAg+,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复发。方用茵陈30克、岩柏草30克、虎杖根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天名精15克、焦栀子15克、焦山楂15克、焦六曲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共15剂。二诊:诉纳食有增,恶心已除,脘胁渐舒,唯仍乏力,脉弦细,苔薄黄,予前方加黄芪15克、生苡仁30克,续服15剂。三诊:诉纳食已旺,诸症皆舒,复查ALT、SB、γ-GT全部正常,A∶G>1,HBsAg(-),嘱上方再服半月,以资巩固,半年后复查,一切正常。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颇似中医所述“肝郁”、“胁痛”范畴的病变,现代医学已发现是乙肝病毒侵害肝脏所致,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抑制乙肝病毒的药物,因而常使病情迁延不愈。笔者认为:湿热瘀滞于肝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故本病也和其他慢性病一样,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则呈正虚邪实[2]。故自拟茵陈岩柏汤,重用茵陈、岩柏草、焦栀子、天名精以清肝之湿热;用丹参、郁金、虎杖意在化肝之瘀热,切中乙肝之发病机制,因而得以奏效[3]。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茵陈、岩柏草、焦栀子、天名精、郁金、虎杖等中草药能够有效地抑制和杀灭乙肝病毒[4]。国家级新药“肝脾康”由十四种中药
组成,也具有抑制和杀灭乙肝病毒的作用,已为治疗慢性肝炎的常用药。自拟方汤剂组与肝脾康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者疗效相当。由于茵陈等中草药较熊胆等取材易得,故可为治疗乙肝提供另一疗效确实的中药方剂。
作者单位:杭州市四[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甲状腺手术两种引流方法的对比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0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