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葡萄膜炎性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临床观察 |
|
赵 霞
白内障是慢性葡萄膜炎的常见并发症,能造成虹膜后粘连甚至瞳孔膜闭。以往对葡萄膜炎白内障常采用囊内摘除术或囊外摘除术[1,2]。我们选择性的对17例轻、中度虹膜后粘连的慢性葡萄膜炎性白内障进行了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均为患有慢性葡萄膜炎性白内障的病人17例,17只眼。病史2~3年,病情控制且稳定3~6个月以上,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为46~69岁,平均年龄为58.3岁。术前视力为光感2例,手动11例,1米指数4例。光定位检查均准确。B超提示无显著玻璃体混浊,无视网膜脱离。眼压在12~18 mmHg(由非接触眼压计测定),角膜后陈旧性色素性KP6例,虹膜后粘连范围在30°~90°为8例;90°~120°为7例;120°~150°为2例;粘连在上方的为4例,下方的为7例,两侧的为6例。本文按虹膜后粘连范围分为轻、中、重度葡萄膜炎性白内障,粘连范围<90°为轻度;90°~180°为中度;>180°至瞳孔膜闭为重度。其中重度虹膜后粘连不列入此次观察范围。 手术方法:术前一小时每15分钟滴一次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进行扩瞳。麻醉方法与球结膜瓣及巩膜阶梯形切口同常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进入前房后先做上方的12点处虹膜根切小孔,大小为2×2 mm。若是上方虹膜后粘连,可将钝性针头从该小孔直接伸入上方虹膜下,边注射透明质酸钠边进行钝性分离;若是两侧或下方虹膜后粘连则直接从未粘连且已扩大的瞳孔区域将钝性针头伸入虹膜下,边注射边分离。分离完毕后开罐式截前囊膜。用每500毫升BSS液加0.5毫升肾上腺素的灌注液,连续灌注下圈套出晶体核并吸净皮质,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于睫状沟。手术结束时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地塞米松2毫克。
结 果 一、术后视力: 术后1周7例患者视力≥0.5(41.17%);4例视力为0.4(23.53%);3例视力0.3(17.64%);3例视力为0.1~0.2(17.64%)。术后一个月11例患者视力≥0.5(64.7%);1例视力为0.4%(5.88%);3例视力为0.3(17.64%);2例视力为0.1~0.2(11.76%)。术后三个月13例患者视力≥0.5(76.47%);2例视力为0.4(11.76%);2例视力为0.2(11.76%)。 二、术后并发症: 1.角膜水肿:均较一般无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囊外摘除严重。轻度角膜水肿4例(23.53%),术后1~2天消退;中度角膜水肿11例(64.71%),术后4~5天消退;重度2例(11.76%),术后2周消退。 2.前房出血:3例(17.64%),出血量少,治疗2~4天后完全吸收。 3.虹膜炎反应:术后虹膜炎反应程度较一般白内障囊外摘除为明显。轻度3例(17.64%),治疗1~3天吸收;中度11例(64.71%),治疗4~5天吸收;伴有纤维蛋白渗出3例(17.64%),治疗1~2周恢复正常。 4.术后瞳孔:瞳孔部分后粘连6例(35.29%),17例患者均未出现瞳孔膜闭。 5.高眼压:4例出现眼压升高(23.53%),眼压为25~28 mmHg(由非接触眼压计测定),术后未经降眼压药物治疗1~2天恢复正常。 6.术后3个月,17例患者均无明显后囊膜混浊。
讨 论 葡萄膜炎的炎性白细胞沉积在晶体囊膜影响囊膜的渗透性[3],而局部滴用或长期口服皮质激素,增加了晶体对阳离子的渗透性,并使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不可溶性蛋白[4],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白内障。如何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此类病人的视力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对17例轻、中度慢性葡萄膜炎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除其中一例有眼底出血,一例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外,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果令人满意,我们的体会是: 1.对此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应严格有效的控制慢性葡萄膜炎,待炎症消退且病情稳定3~6个月以上,再施行手术治疗较为安全。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提高较为理想,此观点与其他作者基本一致[2,5]。 2.术前充分散瞳必不可少,即使有部分虹膜后粘连,瞳孔不易完全散大,但散瞳剂能使瞳孔扩约肌麻痹,钝性分离粘连后瞳孔不会因手术刺激而缩小,并[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化放综合治疗106例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外伤性肝破裂37例诊治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