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
|
贺坚奋
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青光眼手术。笔者于1993~1996年间,施行小梁切除术86例102眼,本文将二年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观察对象:本组病例共86例102眼。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57.5岁。病例中慢性单纯性青光眼12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1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5眼、继发性青光眼24眼。 2.手术方式:上方做以角膜缘为基底8~10毫米的结膜瓣。作以角巩缘为基底4×5毫米、深约1/2厚度的巩膜瓣,剥离到角膜透明区内1毫米,做巩膜板层和小梁切除约3×2毫米;行虹膜周边切除。间断缝合巩膜瓣2针,连续缝合结膜切口。 3.疗效判断:术后及远期眼压控制以<21 mmHg为有效,其中≤9 mmHg为眼压过低;≥22 mmHg为眼压过高。 4.结果:(1)术前与术后及术前与远期眼压变化:术前眼压升高者96眼,占总病眼数的94.12%,术后和远期眼压继续升高者分别为10眼(占9.80%)和19眼(占18.63%);比较眼压术前与术后(u=21.36,P<0.01)和术前与远期(u=16.84,P<0.01)均呈显著性差异,见表1。眼压控制率术后为90.20%,远期为81.37%。
表1 102眼青光眼病人术前后及远期眼压(mmHg)
0- 10- ≥22 眼压均值 标准差 术前 6 96 34.29 8.34 术后 32 60 10 12.54 6.02 远期 5 78 19 16.96 6.20
各类青光眼病例中,术后眼压控制如表2,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控制效果最好,继发性青光眼控制效果最差。
表2 各类青光眼术后眼压情况(mmHg)
手术眼数 0- 10- ≥22 有效率%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12 2 2 8 83.00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51 19 2 30 96.08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5 4 0 11 100.00 继发性青光眼 24 7 6 11 75.00 合 计 102 32 10 60 90.20
(2)术前后及远期视力比较:病眼平均视力术前为0.273,术后为0.359,远期为0.356,见表3。术后视力比术前视力(u=2.068,P<0.05)、远期视力比术前视力(u=1.982,P<0.05)均有提高,具有显著性意义。
表3 102只青光眼术前后及远期视力比较
光感-指数 0.01- 0.1- 0.4- ≥0.7 均数 标准差 术前 32 14 20 19 17 0.273 0.297 术后 12 16 28 22 24 0.359 0.297 远期 14 17 24 23 24 0.356 0.301
(3)并发症:本文中有前房迟缓形成6眼,经散瞳、加压包扎等疗法后,前房逐渐恢复5例,时间最长达17天。 讨 论 对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法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降低眼压,解除病人痛苦;二是使病人保持或改善有用视力。本组病例术前平均眼压34.29 mmHg,术后12.54 mmHg,随访二年,在不用抗青光眼药的前提下平均眼压为16.95 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亦从术前的0.273提高到术后的0.359,远期达0.356。本组病例资料表明小梁切除术术后视力恢复较好,降眼压效果确实,滤过引流良好,术后近期、远期疗效均较满意,不失为一种成熟、安全的手术方式。 闭角型青光眼是以前房角狭窄为主要特征,进而造成房角闭塞,引起眼压升高,小梁切除术对这类青光眼尤其适合。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妇幼保健院 315300
参 考 文 献
1 周文炳编著.临床青光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7~9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川崎病22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256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