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期前后进路手术减压治疗前后嵌压脊髓型颈椎病 |
|
陈天国 刘铁民 杨 光 蔡 峰 李 杰 王仲根 付天苗
脊髓前后嵌压型颈椎病是依据影像学,病理学和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的综合征象,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其影像、病理和临床表现有别于颈椎纯后方突出物压迫硬膜囊椎病,因而必须寻求合理的治疗方案以解决脊髓前后受的特殊状况。自1994年1月至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26例,设计了同期后路椎管扩大减压加前路开窗潜行式减压来治疗前后嵌压脊髓型颈椎病,经6月至4年的随访,效果显著证实该手术治疗方案设计的合理有效。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6例,32个椎间隙;其中男18,女8;年龄40~68岁,平均52.3岁。术前均有轻度颈脊髓损伤史。伤后出现颈脊髓嵌压症状至手术时间为1周至10年,平均2月。 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渐进性颈脊髓传导阻滞症状。除锥体束传导阻滞外,同时存在脊髓后方侧柱传导阻滞症状、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很难测得确切传导阻滞平面。膝、跟腱反射亢进,Hoffman氏征(+),脊髓病手。16例以下肢长传束传导阻滞,8例A上肢长传束为主,2例四肢同时受累,6例伴有呼吸肌运动受惊。18例面部表情呆滞、颈部僵直。3例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术前四肢肌张力按Ashworth 5级分类法:Ⅲ级5例,Ⅳ级15例,Ⅴ级6例。18例出现踝痉挛(+),13例存在膝痉挛(+)。 3.影像学特点:X线片均示26例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混合突出性骨敷,21例世段滑移颈椎不稳征象,10例颈椎有前变形,11例颈椎后弓变形,6例梯形滑移,3例椎管狭窄,1例项韧带骨化。MRI特征改变为T1加权脊髓前方受到突出椎间盘或骨敷压迫,而脊髓后方无明显受压,部分患者表现后方有黄韧带嵌压硬膜囊阴影;T2加权脊髓呈不对称性葫芦状或串珠状改变,14例患者受压节段脊髓信号均匀增高。CT显示:脊髓前后受压。 4.手术方法:手术于全麻、气管插管下进行。先取俯卧位行后路广泛半椎板减压,椎管扩大术,减压范围C2~7,特殊病例至T1。减压内侧至棘突基底内层,外侧至小关节边缘。减压后脊髓恢复膨隆,光泽且可见硬膜囊转动,硬脊膜表面亦渐消失。继后再取仰卧位行前路潜式减压植骨术,其中2例前路减压后植入CHTF固定。术中予心、电监护及SEP监测。术后颅骨牵引2周,颈围固定3月或Halo环固定6个月,摄动态侧位片无颈椎不稳现象后去固定。 5.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6月至4年随访。2例患者取髂骨处疼痛,无术区其他并症发生。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制定脊髓损伤自主度测定FIM法[1]评定患者功能改善状况。 计算公式:改善率=(126-术前分)×100%。优:改善率≥80%,良:80%>改善率≥50%,有效:50%>改善率≥50%,无效:5%>改善率。本组病例:优8例(30.7%),良10例(38.4%),有效6例(23%),无效2例(7.7%);总优良率(89.1%)。
讨 论 1.前后嵌压钳夹脊髓颈椎病的研究历史及机制:Taylor[2]于1953年首先报道颈椎病患者脊髓受到前后嵌压现象,他解释为黄韧带变性、失去弹性而松弛,占位椎管产生脊髓前扣嵌压现象。1965年L.Penning M.D[3]从影像学对慢性颈脊髓病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后提出了脊髓嵌压的特殊型颈椎病,称之为前后嵌压作用。他对前后嵌压机制的解释为脊髓后方亦遭受到松弛皱褶并增多的黄韧侵入椎管压迫硬膜囊,或颈椎体不稳仰伸位时上椎体后下缘与下位椎体弓上缘,或屈曲位时下位椎体后上缘与上位椎弓也可产生嵌压作用。本组病例共有21例患者影像学表现有颈椎不稳征像,显然以下颈椎活动应力较集中椎间为主。 2.嵌压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学研究:虽然目前没有作者前后嵌压脊髓型颈椎病病理及病理生理作过详细研究,目前也无理想的颈椎病模型以供深入研究。但颈脊髓前后慢性受压动物模型病理切片显示脊髓灰质前柱坏死广泛,并向下延伸,空洞形成,血管增生但上行长传束及下行长传束严重变性系由于空洞存在而不显示[4]。且同样方法致压的单纯后方混合突出物压迫模型则脊髓病变较轻,主要为灰质前角少量细胞变性坏死及腹侧白质萎缩、变性,仅当严重压迫时,背侧白质出现变性、坏死[5]。这种研究明确地说明了临床观察到前后嵌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复杂,脊髓病变受累部位广泛的现象。 3.前后嵌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虽然颈椎病发病机制并不明确,但由于前后钳压脊髓型颈椎病特殊的病理解剖特征,患者表现为脊髓前角及锥体束慢性受损,使神经肌纤维单位减少,肌张力增高,脊髓脊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外伤性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