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颈后伸对椎动脉流速影响的研究及意义

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验证,以探讨头颈部后伸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以期为颈部推拿手法的安全操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椎动脉滴注实验
  实验材料取自10例死于急性脑死亡健康男性青年尸体的颈椎。上端保留部分枕骨,以保证枕骨大孔和椎动脉的完整性,下至T1,2椎间盘。年龄20~32岁,平均25岁。剔除皮肤肌肉,保留韧带、椎间盘和小关节。实验前拍摄正侧位X线片,以排除有颈椎骨质异常或病变的标本。将输液器头皮针的细塑料管分别插入枕骨大孔内的双侧椎动脉内,双重结扎,以防脱落。实验时,借塑料管滴出的液体计算血流速度。游离出椎动脉的起始部,左右侧椎动脉的输液器上分别连接一内有500ml生理盐水的输液瓶,内混有墨汁,比实验台高出1cm。将标本固定在台钳上,慢慢地放低输液管以排出其内的空气。旋转螺旋夹调整滴速至能计算出滴壶内的滴数。颈椎标本分别于直立位和极度后伸位时,观察并计数双侧椎动脉的滴数变化情况。借助固定在枕骨上细钢丝的牵拉使颈椎标本处于直立位和后伸位。
1.2 临床部分
  随机对20例门诊患者进行TCD检测,年龄35~68岁,平均51.4岁。其中颈椎病10例、高血压病6例和其它4例。经颅多普勒(Madisonics 公司, 美国)检测时采用2.0MHz脉冲波探头,通过枕窗对双侧椎动脉进行检测。超声束从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取样深度一般为55mm~70mm。在这一取样深度范围内,转动探头的角度,以取得最佳的透射角度,获得最佳的频谱信号及峰值。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峰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检测时患者取坐位,头部保持直立,然后患者主动后伸其头颈部至极限。实验及临床检测时间为1997年2~7月。
1.3 统计
  利用Base统计软件进行单向方差分析和均数两两比较(Student-Newman-Keuls法)。

2  结果
2.1 椎动脉滴注实验
  颈椎曲度从直立位到后伸位时,左右侧椎动脉的滴数明显减少(P<0.05)。下降幅度为8.0%~53.3%,平均20.5%。如果在后伸位上极度旋转,则颈椎标本的滴数明显减少,特别是旋转侧下降得更明显。个别标本椎动脉的滴注完全停止。

表1 椎动脉滴数的变化情况()


体 位 侧 别 滴速 (滴/分)
直立位 左侧 134.5±24.1
直立位 右侧 132.2±22.6
后伸位 左侧 95.5±31.0
后伸位 右侧 93.3±26.8

2.2 临床部分
  与直立位同侧椎动脉相比,后伸位时双侧椎动脉的收缩峰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伸位时右侧椎动脉(RVA)的搏动指数较左侧椎动脉(LVA)和直立位时的双侧椎动脉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直立位和后伸位血流参数的变化(, n=20)


项 目 直立位 后伸位
LVA RVA LVA RVA
收缩峰血流速度 (cm/s) 45.8±17.5 43.0±12.5 34.4±8.7 32.2±6.7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23.6±9.4 22.5±7.13 17.4±5.7 15.6±3.4
平均血流速度 32.4±12.8 30.4±9.1 23.7±7.9 21.9±5.7
搏动指数 0.9±0.5 0.8±0.1 1.0±0.3 1.3±0.7

搏动指数=(收缩峰速度-舒张末期速度)/平均速度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晚期妊娠产后发生无症状性子宫颈后唇
    围术期护理的延伸对患者术后心理影响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