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气管哮喘患者10年随访 |
|
邹霞英 张丽 翁如萍
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10年随访,并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对比,观察哮喘患者自然发展过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88年5月30日以前住本院的哮喘及COPD患者,符合全国哮喘[1]、COPD诊断标准[2],病情属轻、中度。经右心漂浮导管检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30mmHg(1mmHg=0.133kPa),肺动脉平均压(mPAP)≤20mmHg,随访时间10年。哮喘与COPD患者各20例,其中女性分别为4例及2例。吸烟史:哮喘组13例,平均每日1包,吸烟最长时间为40年,1例已戒烟10年。COPD组17例,吸烟史均在20年以上,最长达60年,已戒烟3例。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s)
组别 n 发病年龄(岁) 首诊年龄(岁) 病程(年) 哮喘组 20 27.4±7.2 57.2±9.7 23.8±8.3 COPD组 20 53.5±8.5 63.5±6.2 10.4±5.1 t值 13.73 4.545 7.21 P值 <0.01 <0.01 <0.01
1.2 检测项目 所有的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肺通气功能(日本chestar25F)、血气分析(瑞士AVL940)、胸片正侧位、心电图(日本光电6511)以及右心漂浮导管(美国IM1000D监护仪)检测。 1.3 随访方法 按哮喘、COPD两组分别随访。首诊后5年、10年,在门诊或住院作首诊全部项目复查,右心漂浮导管于首诊后10年复查。上述各项检测均在缓解期进行。所有40例患者因自身各种原因未能接受系统、规范治疗,仅在急性发作期对症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表示,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血流动力学检测 mPAP首次与10年随访检查经统计学处理,哮喘组无差异P>0.05,20例中仅2例分别上升为21mmHg和24mmHg。COPD组差异显著,10年随访20例中有8例mPAP>20mmHg。哮喘组有1例在行右心漂浮导管检测时哮喘发作,mPAP由10mmHg上升至35mmHg。另1例因哮喘急性发作,行右心漂浮导管监测mPAP为38mmHg,10年随访复查mPAP仍为18mmHg。10年随访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s)
组别 n mPAP(mmHg) SPAP(mmHg) CI L/(s。m2) PVR[mmHg/(L。min)] 首诊 10年 首诊 10年 首诊 10年 首诊 10年 哮喘组 20 15.2±2.3 15.3±3.8*△ 23.0±3.3 26.9±5.7* 0.0501±0.0107 0.0467±0.016*△ 2.85±0.71 3.37±0.94*△
COPD组 20 15.6±3.1 22.6±6.8** 25.6±3.6 34.7±8.7** 0.0516±0.016 0.0430±0.011* 2.92±1.00 5.31±1.24** t值 0.47 4.8 1.75 3.97 0.42 1.025 0.26 3.39 P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5 >0.05 <0.01
注:CI心输出指数,PVR肺血管阻力;自身比较,*P<0.05,**P<0.01,*△P>0.05 2.2 肺功能与血气变化 MVV%首诊与5年、10年随访期间比较,哮喘组分别下降11[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低渗性脑病对老年肺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南京和其周边地区哮喘患者过敏原的比较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