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低渗性脑病对老年肺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佩韶 雷翠蓉 方芳

  为了探讨低渗性脑病和老年肺心病预后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地对年龄≥60岁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低渗性脑病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随机选择1993年1月至1999年4月住院的246例肺心病患者,全部病例符合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排除肾病、糖尿病和肝硬化等器质性疾病。男142例,女104例。并发低渗性脑病(低渗组,已剔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脑病)89例,发生率为36.18%,和文献报道接近[1]。男52例,女37例,60~69岁39例,70~79岁36例,80~89岁13例,90岁以上1例,平均69.2岁。血浆渗透浓度≥280mmol/L对照组157例,男90例,女67例,60~69岁70例,70~79岁61例,80~89岁24例,90岁以上2例,平均70.1岁。
1.2 主要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咳嗽、咳痰、心悸、气短、水肿、尿少以及胸部X线影像和心电图改变等心肺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低渗组有不同程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其中表情淡漠38例,反应迟钝37例,抽搐12例,呕吐34例,定向力障碍52例,嗜睡47例,意识模糊35例,烦躁不安29例,昏迷13例,肌张力降低46例,克氏征阳性2例。
  低渗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低钠、低钾、低氯等血症。其中低钠血症轻度(120~130mmol/L)9例,中度(110~119mmol/L)68例,重度(<110mmol/L)12例。根据所测电解质,采用计算晶体渗透压法,即血浆渗透浓度=2(Na++K+)mmol/L+血糖mmol/L+血尿素氮mmol/L,根据以上公计算,本组低渗血症轻度(260~269mmol/L)14例,中度(240~259mmol/L)62例,重度(<240mmol/L)13例。
1.3 低钠血症和低渗血症的关系 见表1。

表1 血钠与血浆渗透压的关系


血钠(mmol/L) 例数 血浆渗透浓度(mmol/L)
轻度(260~269) 中度(240~259) 重度(<240)
轻度(120~130) 9
4
1
0

中度(110~119) 68 10 61 1
重度(<110) 12 0 0 12

  经计算相关系数,r=0.42,P<0.0005,两者呈正相关,有非常显著意义。从而表明低渗血症与血钠浓度有密切关系。
1.4 低渗性脑病与老年肺心病预后的关系 对照组157例,死亡25例(15.29%),低渗组89例,死亡52例(58.42%),低渗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47.9,P<0.005。在低渗组中,低渗血症轻度14例无1例死亡,中度62例,死亡39例(62.9%),重度无1例活存。经趋势χ2检验,χ2=29.44,P<0.005。提示血浆渗透压愈低,老年肺心病的病死率愈高。

2 讨 论

  低渗性脑病系老年肺心病严重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引起低渗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细胞外液的低渗状态[2]。Na+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最主要阳离子,占总渗透压的90%左右[3],本组资料表明,低钠血症和低渗透血症呈正相关,即血钠越低,越容易引起低渗血症,也越容易致低渗性脑病。因此,Na+降低是引起低渗性脑病主要因素。
  临床上导致低渗血症常见的原因:①肺部感染、发热、能量供给不足,细胞内蛋白分解,细胞内渗透压下降,水分转移至细胞外;②心衰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使机体分泌大量抗利尿激素(ADH)、ADH使肾小管回收水分而致体内水、钠潴留;③长期限盐、呕吐、消化不良、注射无盐溶液、利尿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使肾小管对Na+的吸收减少;④缺氧,Na-K-ATP泵障碍,细胞内Na+不能泵至细胞外;⑤心衰患者心房肽变化也可能是导致血浆低渗透压的另一个原因[3]。当血钠<120mmol/L,血浆渗透浓度<250mmol/L,可造成脑细胞水肿,颅内高压,产生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而致低渗性脑病。本组6例患者血浆渗透浓度仅降至260~270mmol/L时,即已出现上述症状,故老年肺心病患者,即使是轻度低血钠症,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脑细胞水肿是形成低渗性脑病的主要机制,因此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的评估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附46例报告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