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恶性间皮瘤5例 |
|
张英 兰春慧
间皮瘤是发生于浆膜间皮细胞的一种少见肿瘤,可见于胸膜、腹膜和睾丸鞘膜。据统计,间皮瘤约65%发生于胸膜,25%发生于腹膜,近20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长。本病确诊较难,误诊率高。现将我院1953年至1999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腹膜间皮瘤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女,34岁。因卵巢瘤术后2年,腹部发现包块4月余入院。伴腹胀,左下腹隐痛,纳差,消瘦。查体:腹水征阳性,下腹偏左可扪及一包块,界限不清,活动受限,无压痛。腹腔穿刺抽出红色液体,为渗出液。腹水CEA(-)、PAS(+),透明质酸0.7g/L,细胞学检查查见癌细胞。B超提示大量腹水,中下腹见10cm×13cm×13cm实质性占位。CT提示腹水,腹腔有10cm×13cm×13cm的实质性占位。钡剂灌肠X线透视,于肠外有活动肿物。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10cm×13cm×13cm的肿块,包膜已破,内容物为胶冻状,与大网膜粘连,腹主动脉淋巴结增大。行瘤体、子宫附件切除。病理诊断:恶性间皮瘤。术后行化疗,好转出院。 例2,女,60岁。因下腹胀痛1年,加重伴腹围增大3月入院。查体:脐上1.5cm可扪及包块边缘,呈囊性,边界不清,不活动,无压痛,腹水征阳性。B超提示腹水,盆腔混合占位。CT提示大量腹水,盆腔占位性病变。胃肠道造影,提示小肠肠袢变形,活动差,肠粘膜正常。腹水为红色渗出液,PAS(+)、CEA(-),透明质酸0.8g/L,细胞学检查未发现癌细胞。剖腹探查见血性腹水5 000ml,整个腹腔呈“冰冻”状态,侵犯盆腔内所有器官,切除双侧卵巢,大网膜,肠系膜。病理诊断为恶性间皮瘤。术后化疗一疗程后好转出院。 例3,女,53岁。因间歇腹痛、腹泻1月,腹胀、少尿3日入院。查体:双下腹压痛明显,腹水征阳性。B超提示肝体积缩小,腹腔呈大量液性暗区。全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未见占位病变。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液体,为渗出液,腹水PAS(+)、CEA(-),透明质酸0.85g/L。细胞学检查查见间皮瘤细胞。自动出院。 例4,男,35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2年入院。查体:右下腹见一10cm×9cm×5cm高出皮肤包块,可活动,无压痛,质硬,腹水征阴性。B超提示右下腹实质性占位,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全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未发现异常。术中发现包块部分在腹外斜肌腱膜下方,无明显包膜,切除瘤体。病理诊断为恶性间皮瘤。术后化疗好转出院。 例5,女,16岁。因腹胀、尿少、腹围增大半月入院。查体:全腹未扪及明显包块,腹水征阳性。B超提示腹腔内大量液性暗区。全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提示小肠肠袢变形、固定、肠袢分布异常。腹水为淡红色渗出液,PAS(+)、CEA(-),透明质酸0.75g/L,细胞学检查查见癌细胞。术中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小肠及大肠表面满布黄豆至鸡蛋大小灰白色结节,质硬,取活检后关腹。病理诊断为恶性间皮瘤。自动出院。
2 讨 论
本病1908年由Miller等首先报道,随后临床报道逐渐增多。西欧等国家发病率远高于我国。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我国报告的病例以青壮年居多。 该病发病原因未完全阐明,多认为石棉粉尘为肯定的致病物。本组5例均无石棉接触史,说明本病尚与其他因素有关。 本病按病变范围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本组2例局限性者均手术切除,而弥漫性无1例能完整切除。腹膜恶性间皮瘤肉眼常观察到脏层腹膜被致密白色的肿瘤组织覆盖,使脏器变成“冰冻”状态,肿瘤组织与腹腔脏器特别是消化道相互粘连成一体,如例2。另一种罕见的情况是肿物在脏器腹膜表面呈结节状,有时多个结节融合成一团,如例5。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多样,分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 本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诊断颇为困难。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胀、腹水以及腹部包块。本组有4例出现腹胀,3例出现腹痛,3例有腹部包块。腹痛常位于上腹部,有时也位于下腹部,临床上常出现误诊。本组有2例因下腹痛,1例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误诊为肝占位性病变。本病腹水的发生率高,据统计约90%,且增长迅速,尤以弥漫性更多见。腹水中缺乏CEA,透明质酸浓度高,大于0.8g/L,只见于恶性间皮瘤。在本组4例腹水病例中,腹水均为红色渗出液,量多达数千毫升,腹水中PAS(+)、CEA(-),透明质酸浓度在0.7~0.85g/L之间。腹水中找到形态不典型,有明显恶性特征[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血压病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3例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