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分析 |
|
章莉 尤汉宁 沈晟晖 姜靖寰 李定国
小肠占消化道总长的75%,但原发性小肠肿瘤仅占消化道肿瘤的1%~5%[1],以恶性肿瘤居多。小肠肿瘤虽然发病率低,但其临床表现各异,缺乏特征性。由于检查条件有限,故误诊率高。现就我院1993年2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作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患者20例,系1993年2月至1998年1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1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0例,腹痛、腹泻5例,肠梗阻3例,腹部肿块2例,黄疸2例,详见表1。
表1 小肠肿瘤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病 变 例数 呕血 便血 腹痛腹泻 腹部肿块 黄疸 肠梗阻 幽门梗阻 平滑肌瘤 1 1 1 腺 癌 6 3 2 2 1 低分化腺癌 1 1 未分化癌 1 1 平滑肌肉瘤 8 4 3 2 乳头状腺癌 2 1 1 1 淋巴瘤 1 1
1.2 诊断方法 本组20例患者中9例系剖腹探查确诊,临床无特征表现。6例经小肠气钡造影确诊。4例经核素扫描、1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此5例患者均有消化道出血,见表2。 表2 诊断方法与诊断结果
方法 例数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小肠造影 6 4 1 1 ECT 4 1 1 2 DSA 1 1 剖腹探查 9 2 5 2
2 结 果 本组患者最后确诊为平滑肌肉瘤8例,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2例,平滑肌瘤、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及淋巴瘤各1例,其中十二指肠以腺癌多见,空肠以平滑肌肉瘤多见。
3 讨 论
小肠长度占全消化道的70%~75%,达5~6米,但小肠肿瘤仅占消化道的1%~5%,且多数为恶性、腺癌、平滑肌肉瘤多见,良性肿瘤以平滑肌瘤多见。 小肠病变的症状常缺乏特征性,误诊率高。良性肿瘤多数无症状,过去主要靠手术和尸解发现;恶性肿瘤中、晚期才出现症状,这与其肠腔内容物为液体、肠腔扩张度大和肠管活动范围广有关,临床表现取决于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速度[2]。消化道出血以腺癌、平滑肌肉瘤多见,本组10例出血患者中腺癌、平滑肌肉瘤各4例,与文献报告相符。腹块多发生于恶性肿瘤,且肉瘤多于癌,可能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本组2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触及腹块,均为平滑肌肉瘤。肠梗阻则好发于腺癌患者,本组4例肠梗阻患者有3例为腺癌。 小肠肿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常因并发症入院,由急诊手术确诊,本组20例患者中9例系剖腹探查确诊。文献报道小肠肿瘤误诊率一般为70%~90%[3],为提高诊断率,首先要熟悉其临床四大特征:腹痛、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腹块,其次是综合各种检查。 小肠气钡造影是诊断小肠肿瘤的最常用方法,其操作简便、安全,阳性率为62.3%[4]。本组20例患者中有6例系通过小肠气钡造影确诊。因此,小肠气钡造影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出血性病变有定位及定性价值,当出血量大于0.5ml/min时,可见造影剂外渗,当出血量小于0.5ml/min时,可显示血管发育不良、血管瘤、动静脉畸形或血管丰富的肿瘤。本组患者中有1例经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病理证实为回肠平滑肌肉瘤。 99mTc核素扫描对轻度血管异常引起的少量出血诊断更有意义,当出血量为0.05~0.1ml/min时仍可检出出血灶,但其仅能定位而无定性价值。本组4例患者经核素扫描定位后,经手术和病理确诊为小肠肿瘤。 剖腹探查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适用于各种辅助检查均未发现病变而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特别是原因不明的反复消化道出血,若能术中结合使用内窥镜,则更能提高诊断率。 近年来随着小肠镜的应用,小肠肿瘤的术前确诊率将进一步提高。■
作者单位:章莉(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尤汉宁(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沈晟晖(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姜靖寰(200092,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李定[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Savary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血压病左室构型与QT离散度的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