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疟流行区49例疟疾患者临床特征与趋势分析 |
|
宋建新 田德英 严丽 王宝菊
多年来,中南地区疟疾发病率一直很低。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人员流动不断增加,疟疾的发病也逐渐增多。其发病以及临床表现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为此,我们总结分析了同济医院1990~1999年49例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49例患者均为同济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1.4~49岁;女性19例,年龄4~57岁。 1.2 疟疾类型 49例患者中,恶性疟10例,其中脑型疟2例,间日疟39例,其中输血疟疾14例。这些患者均经反复多次血涂片和(或)骨髓涂片找到疟原虫而确诊。49例患者中有35例为近4年发病的患者。因此,仍应重视疟疾的诊断,见表1。
表1 1990~1999年疟疾发病趋势(例)
类型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间日疟 2 2 1 3 2 2 6 8 7 6 恶性疟 0 0 1 0 0 1 3 1 2 2 总计 2 2 2 3 2 3 9 9 9 8
1.3 临床表现 49例患者中,部分病例呈典型发作,寒颤、高热、大汗,隔日发作。间歇期无明显不适,发病持续时间较长的多数伴有贫血。这类患者以间日疟多见。恶性疟、输血疟及未找到疟原虫难以确诊病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误诊率较高,因此误治的也较多,有的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 1.4 治疗 27例典型发作的间日疟病例均选用氯喹治疗,方案为0.25g每日4次口服,第2、3天改为每日2次口服。10例恶性疟疾按同样方案予氯喹治疗,疗效欠佳,改用青蒿素治疗,方案为0.5g每日4次口服,第2天改为每日2次口服,连用4天。部分病例重复2~3个月。 1.5 结果 27例典型病例中,24例症状体征消失,血中未找到疟原虫,完全治愈,治愈率为88.9%。另3例疗效欠佳,经青蒿素治疗后痊愈。10例恶性疟疾氯喹治疗基本无效,青蒿素治疗后7例痊愈,2例好转,经多次复治后痊愈。1例死亡。 1.6 误诊病例 49例患者中20例误诊,占40.8%。其中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8例,滥用药物、治疗不正规及抗药性等原因造成的误诊12例。 2 讨 论
2.1 重视诊断疟疾 尽管在非疟流行区疟疾的发病率较低,然而散发病例仍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境内外人员的流动性明显增大,异地患病,本地发病的患者明显增加,病例数也明显高于往年。 2.2 病例分析 呈寒颤、高热、大汗典型发作的患者共27例,占55.1%,均为间日疟。选用氯喹0.25g每日4次口服,第2、3天改为每日2次口服,有效率超过90%。少数病例加用伯喹,复发较少。 2.3 恶性疟疾 10例患者7例曾在非洲工作,另3例分别在云南和海南工作过。病情均较重,每日发作1-2次,持续高热,而且并发症较多。2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并发黑尿热,2例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肝肾功能损害及重度贫血。氯喹治疗均无效,改用青蒿素0.5g每日4次口服,第2天改为每日2次口服,连用4天,治疗后基本有效。有的合用伯喹,有的只用一疗程青蒿素疗效理想。 2.4 脑型疟疾 2例脑型疟疾均有在非洲工作的经历,发病急骤,以高热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主。1例诊治及时,经反复3个疗程的青蒿素治疗后痊愈。另1例患者就诊及确诊较迟,首先选用氯喹治疗无效后改用青蒿素,因并发脑水肿、肾功能衰竭等症,最后死于呼吸衰竭。 2.5 输血疟疾 输血量200~1 000ml不等,多在输血后1~30天出现症状。发作时症状不太典型,发热持续时间及间歇期不等,有的只有轻度畏寒,多数确诊为间日疟。氯喹治疗多数有效,部分病例耐氯喹,改用青蒿琥酯及伯喹后有效。 2.6 试验性治疗 疟疾患者中尚有部分病例虽有典型或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血及骨髓中却难以找到疟原虫,因而无法确诊。最后考虑试验性治疗,结果疗效理想。因此针对一时难以确诊的发热患者,这一方法仍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2.7 误诊原因 误诊原因多种多样,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是因为发热的热型不规则,而且有特定伴随症状,因而误诊。因伴有全身关节疼痛误诊为风湿性疾病;因伴有咳嗽、咳痰误诊为肺炎;因伴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误诊为白血病;因伴有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误诊为伤寒、败血症以及肾炎等。②滥用药物致临床表现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置换救治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脑囊虫病临床特点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