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综合征一家系7例报告 |
|
焦卫疆 席大鹏
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Peutz-Jeghers)综合征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效基因所致,具有家族性。本文为黑色素斑胃肠道息肉综合征一家系7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先证者 男性,29岁,汉族,未婚,本矿车队司机,因排黑红色稀便伴痉挛性腹痛,于1995年3月到本院就诊。行乙状结肠镜及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Peutz-Jeghers综合征,经活检病理证实为错构瘤,经多次内镜下息肉摘除及止血等综合治疗,好转后出院。 1.2 家系调查 该家系中4代共27人中有7例发病,第Ⅰ代先证者外祖父已逝,据回忆,口唇有黑色素沉着斑,死亡原因不详;第Ⅱ代6人中共有2人发病,一男一女即先证者舅舅与母亲;第Ⅲ代即先证者这一代共13人,其中3人发病,一女二男,第Ⅳ代共6人,发病1人,是女孩。如图1所示。 本组7例患者中知道确切发病年龄的有3例,分别为3岁、17岁、25岁,先证者于25岁发病。本组患者临床大部分有大便带血及腹痛病史。体检均有黑色素沉着斑分布在口唇及颊粘膜上,手指掌侧皮肤仅少数人有。 1.3 乙状结肠镜、纤维胃镜镜检及病理检查 本组7例患者镜检3例,息肉分布在直肠、乙状结肠及以上结肠,1例胃内息肉;息肉形态大小不一,呈散在性分布,均为半球形息肉,数目不一,从几个至几十个,有的表面糜烂出血,病理证实为错构瘤,无腺瘤及癌变。
图1 黑色素胃肠息肉综合征家系图
2 讨 论
本综合征为一良性遗传性疾患,发病率低,全世界至今报道仅400余例,错构瘤癌变率较低,约为2%~3%,患者通常会发展成腺癌[1],而且随着患者数增加,癌变机率也随之增加[2]。由于本综合征较典型以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不困难。治疗应积极采用纤维内镜作息肉摘除或激光治疗,并定期随防观察,尽量少用或不用手术方法,并注意预防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癌变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单位:焦卫疆(836107,新疆富蕴喀拉通克铜镍矿医院) 席大鹏(836107,新疆富蕴喀拉通克铜镍矿医院)
参 考 文 献
[1]江绍基主编.临床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627 [2]蒋永彦主编.胃肠疾病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7
上一个医学论文: CEA CA50 NSE ADA 联合检测对肺癌与肺部良性疾病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置换救治重度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