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PJ |
|
平衡仪正常值;总结其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同时探讨动摇角度及能耗对平衡功能评估的生理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750例,男398例,女352例;年龄17~84岁。正常组:504例,男287例,女217例;平均年龄46.68岁(17~84岁),受检者为中学生、在瑞金医院实习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本科及护校学生、瑞金医院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以上人员均无平衡障碍疾病。疾病组:246例,脑卒中68例、帕金森病10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0例、颈椎病106例、四肢骨骼疾病(包括膝关节退行性变、下肢骨折等)14例、非颈性眩晕症(包括不明原因眩晕、美尼尔综合征、慢性中耳炎、耳石病变、耳毒性中耳疾病等)38例,疾病组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疾病诊断按临床各科相应标准进行临床诊断。 1.2 仪器及指标 所用检测仪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康复医学科与上海神康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PJ-I电脑型人体平衡功能检测仪。包括带3个高灵敏压力传感器的测力台、图像显示器及激光打印机、专用平衡处理与分析软件。通过记录分析人体重心投影于测力台而形成的轨迹图来了解平衡功能。该设备所能记录的指标较多,本文仅选如下指标进行研究:总轨迹长(lng),x,y轴上的轨迹长(lngx,lngy)、包络面积(area)、单位面积轨迹长(lng/A)、0.02~0.1Hz、0.1~1.0Hz、1.0~10Hz的相对功率(pow1,pow2,pow3)。包络面积的闭睁眼比值(C/O)。另外,根据生物力学原理新增了二个指标:动摇角度(deg)及能耗(eng),deg指人体摆动轴与重心垂直轴所成夹角之和,该指标消除了因身高不同对轨迹长等指标的影响。eng是人体质量与人体摆动引起重心升降的乘积。描述人体维持平衡所做的功,即维持人体平衡的能量耗损。 1.3 方法 所有受检者脱鞋并足站立于测力台上,双眼平视前方,两手自然垂于两腿侧,尽量保持稳定,先睁眼后闭眼各测试1min,部分站立不稳者,搀扶可站立,继续完成测试。部分颈椎病患者尚采用头平视、前屈、后倾三种体位进行检查。检测时间为1997年4月~12月。 1.4 统计处理 通过平衡处理专用软件直接从计算机中读取受检者各指标的原始资料。计算其均值、标准差。正常人按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分组统计。各疾病组与年龄相当正常组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正常组 男女比较无明显差异。各年龄组的均值标准差见表1,2。总轨迹长(lng)、动摇角度(deg)、能耗(eng)等指标与年龄间为双曲线关系,见图1。功率频谱的相对功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不大。 2.2 疾病组 疾病组各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及与相应正常组的t检验结果,见表3,4。各疾病组与正常组lng、area、deg、eng、pow1、pow3均值的直方图比较,见图2。
表1 正常组各年龄段各平衡功能指标情况(一)(±s)
年龄(岁) 例数 lng lngx lngy area deg 10~19 82 51.93±10.53 38.20±8.01 32.00±7.31 1.66±0.66 40.74±7.45 20~29 36 43.77±10.62 31.92±8.34 27.71±6.87 1.25±0.57 32.78±7.44 30~39 66 43.12±12.25 32.23±9.39 26.46±7.79 1.23±0.60 32.36±8.81 40~49 106 43.64±17.00 32.61±11.46 26.54±11.58 1.43±1.32 33.22±11.6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肌型肌酸激酶亚型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