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肌型肌酸激酶亚型的临床研究 |
|
-Ⅲ2稳压稳流电泳仪、日立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琼脂糖、CK基质液、吗啡啉丙磺酸、吗啡啉羟基丙磺酸、琼脂糖凝胶缓冲液(pH为6.6)、阴极电泳槽缓冲液(pH为7.8)。 1.4 方法 用日立71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动力学方法测定CK,反应温度为37℃。CK-MM亚型测定采用琼脂糖电泳法,使用不连续缓冲体系,将自配的1%琼脂糖凝胶加样后,电泳30min,使CK-MM分为MM1、MM2和MM3,加基质液后放入42℃恒温箱反应20min,烘干后在520nm下荧光扫描。
2 结果 40例对照组测定结果:CK总酶:74.9±34.2u/l,其中MM1:62.8%±4.0%,MM2:27.3%±3.9%,MM3:9.9%±2.9%,MM2/MM1:0.435±0.013。 见附表。DMD患者各年龄组的MM2/MM1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的MM2/MM1也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细胞内,血液中也能测到少量CK-MM的存在。被释放入血液的CK-MM最初以MM3的形式进入血循环,在羧基肽酶的作用下,MM3中的一个M亚基C端的赖氨酸被水解下来,MM3转变成MM2。在羧基肽酶的持续作用下,另一M亚基C端的赖氨酸又被水解下来,使MM2进一步变成MM1;MM1的半衰期比MM2长,MM3最短。因此,结果部分和图1所示的MM1>MM2>MM3的正常分布状态。CK正常值虽是20~200u/l,但在通常情况下,大都在100u/l以下。
附表 49例DMD患者CK总酶和CK-MM亚型(±s)
年龄组(岁) 例数 CK(u/l) CK-MM(%) MM2/MM1 MM1 MM2 MM3 3~7 12 7231±4934 42.4±9.1 34.1±2.6 23.6±7.4 0.842±0.207 8~10 16 7156±3080 38.3±11.0 35.9±3.4 25.8±9.4 1.025±0.330 11~19 18 6114±3871 33.6±7.6 36.6±3.2 29.8±8.2 1.150±0.313 20~32 3 2738±3503 32.3±0.5 40.8±2.4 26.9±2.4 1.270±0.075
图1 对照组CK-MM亚型电泳图
图2 5岁DMD患者CK-MM亚型电泳图
图3 13岁DMD患者CK-MM亚型电泳图
图4 32岁DMD患者CK-MM亚型电泳图
如附表所示,DMD患者血中CK活性通常很高,但存在着巨大差异。其病情与CK活性不一致〔1〕,在病变的晚期CK活性可以不高〔5〕。从本组病例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高,病情加重,但CK活性反而下降,说明CK活性不是DMD患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并且,一些其它疾病也能引起CK活性升高,往往造成一部分病人被误诊。 DMD是一种由基因缺陷引起的肌细胞膜功能障碍,导致肌原纤维断裂、坏死、MM3大量释放到血液中,造成血液中MM3和MM2高于对照组,MM2与MM1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情加重,CK-MM亚型的改变也越大。在发病早期MM3即可轻微增高,如图2;MM3大量释放时,即肌细胞大量破坏时出现3个波峰倒置,如图3;病变晚期出现MM2大量堆积,如图4。说明CK-MM亚型的改变是反映肌营养不良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国产PJ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