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M促进髋关节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研究 |
|
邹昌文1
许多髋部疾患发展到一定阶段常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在施行以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的显微手术之后及时配合以有效的关节功能锻炼,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活动功能。我院自1990年2月至1996年6月对43例髋部显微手术后应用以关节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为主的关节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14~58岁,平均45岁。疾病分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Ficat法)行病灶清除术+带血管骨瓣或骨膜瓣植入术15例;Ⅲ期行股骨头再造术9例;Ⅳ期行关节清理术+带血管阔筋膜关节成形术7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行开放复位+多针内固定+带血管骨瓣植入术12例。所有病例术中均同时施行内收肌松解术。 对照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46岁。疾病分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Ficat法)行病灶清除术+带血管骨瓣或骨膜瓣植入术4例;Ⅲ期行股骨头再造术5例;Ⅳ期行关节清理术+带血管阔筋膜关节成形术3例;股骨颈陈旧性骨折行开放复位+多针内固定+带血管骨瓣植入术9例。所有病例术中已同时施行了内收肌松解术。 1.2 功能锻炼方法 实验组:术后3天即开始进行不构成关节活动的关节周围肌肉的主动舒缩活动。术后2~4周开始作CPM锻炼,即应用杭州天宝技术公司研制的CPM下肢关节锻炼器进行关节屈伸方向的功能锻炼,此下肢关节锻炼器具有定时、调速及调幅的功能。使用时先将患肢放置于下肢关节锻炼器上,上好固定带,然后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开始使用时角度为15°,以后从小到大逐渐增大至最大范围,每次45~60min,每日3~4次。匀速运动持续8~12天。同时进行内收、外展方向的滑板运动;或由助手固定骨盆,再进行被动的髋关节屈伸收展及内外旋转功能锻炼。其时间约6个月,其间也配合以主动锻炼,持续至负重行走为止。 对照组:不进行CPM锻炼,其它术后处理,方法同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按《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1〕。优良:6级;很好:5级;好:4级;尚可:3级;差:2级。 2.2 结果 43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3.4年。疗效总评定:优良17例,很好18例,好4例,尚可3例,差1例。 对照组:21例中19例得到随访,很好2例,好5例,尚可4例,差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髋部疾患所致关节功能障碍,传统治疗往往过于依赖手术。诚然,手术,如关节清理术,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松解术等均为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前提。但髋部手术,尤其是对于难治疾患的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颈陈旧骨折等术后,每需予以一定时间的内、外固定,以求得植入的骨瓣与股骨头受区形成牢靠的骨性愈合。加之此类疾患本身要求较长时间的限制负重。因此,若不辅以必要的功能锻炼,则关节功能难以恢复。另外当行关节成形术时更需要配合有效的功能锻炼,因可减少住院及卧床时间、避免引起褥疮、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2〕。 早期肌肉的舒缩活动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但对于前路髋部手术作肌肉舒缩活动要适当,因术中缝匠肌及股直肌起点被切断,过早或过度锻炼则影响肌肉起点与骨面的愈合。术后2~4周开始的CPM锻炼是考虑到关节囊等致密结缔组织愈合时间一般在3周左右,以及骨瓣嵌入股骨头颈的槽内与受区的纤维连接时间约在4周左右。 根据Salter提出的滑膜关节持续活动理论〔3,4〕,我们应用CPM下肢关节器对43例病人髋部显微手术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研究。这种持续、被动及早期活动有利于关节损伤的修复,可避免制动所致的肌肉萎缩、疼痛和废用性骨质疏松以及关节僵硬。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术后3天关节即发生的粘连,经CPM锻炼后可产生透明软骨修复〔5〕。减少了关节内粘连,从而使髋关节在屈伸方向获得较好的活动。滑板运动其方法为一特制的长1.6m、宽0.8m木板上,双足穿滑冰鞋,作同时内收、外展活动。必须强调早期肌肉的主动舒缩与关节被动活动的锻炼相结合,逐渐过渡到关节主动锻炼,直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行走。 本组病例中不满意1例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系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可能在术前类风湿未完全控制,以致术后疗效欠佳。 我们观察发现,早期功能锻炼不够重视,其结果为关节活动恢复欠理想,而后期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牵伸手法矫治先天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