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

张文 曾小峰

  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历史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针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靶抗原的一组异质性自身抗体。1982年Davies等最早报道,在8例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的IgG抗体。当时这一发现并未引起重视,直至1985年,Vander Wonde等发现此抗体与韦格内肉芽肿(WG)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并将其命名为“抗细胞胞浆抗体(ACPA)”。以后,该抗体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的研究工作大量展开,如:克隆靶抗原,该抗体引起血管炎的机制以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等。由于通常是用中性粒细胞作为检测该抗体的抗原,所以也称之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但这些抗原除中性粒细胞外,也存在于单核细胞中。1988年1月,在哥本哈根首届国际ANCA/ACPA会议上统一了用间接免疫荧光及ELISA方法检测ANCA。现已知道,ANCA与系统性血管炎(如WG)、嗜酸性肉芽肿(CSS)、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原发性缺乏免疫复合物的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等密切相关,也可出现于其它疾病中,如:胶原血管病、炎性肠病及感染性疾病[1,2]。
  二、ANCA的检测方法及分类
  目前主要用三种方法检测ANCA:间接免疫荧光、ELISA及放免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是国际公认的测ANCA的金标准方法,其步骤如下:首先将酒精固定的正常人中性粒细胞与待测血清混合孵化,然后用缓冲液冲洗,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人球蛋白抗体,再冲洗,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通常有两种主要的ANCA类型:C-ANCA(胞浆型),呈现胞浆染色;P-ANCA(核周型),呈核周或弥漫的核染色。C-ANCA和P-ANCA可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反应,但与成熟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细胞不反应,因此,在出现因细胞胞浆抗原重新分布的假象而导致与酒精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抗核抗体难以鉴别时,可以用淋巴细胞或嗜酸细胞作底物,ANCA不出现于这两种细胞中,而抗核抗体则可出现。
  C-ANCA的靶抗原主要是髓样细胞嗜苯胺兰颗粒第三丝氨酸蛋白酶(PR3),少数为CAP57[2],PR3是分子量为29000的糖蛋白,等电点为7.8。P-ANCA的主要靶抗原为髓过氧化物酶(MPO),MPO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内,分子量146000,等电点11.0,为细胞毒过程中产生毒性氧自由基的主要酶。另外,P-ANCA的靶抗原还包括许多蛋白,如弹性蛋白酶、运乳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溶菌酶等。最近发现BPI(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也是一种重要的靶抗原[3],BPI为存在于嗜天青颗粒内高度阳离子化的膜相关蛋白,分子量55000,与G-菌表面的脂多糖有强大的亲和力,有很强的杀G-菌作用。不同靶抗原的特异性与不同临床疾病相关,所以用特异性较强的抗原来检测临床意义更大[4]。
  三、ANCA致病机理的探讨
  在ANCA相关疾病的病理损害中,无论任何器官(如肾、肺、肠、肌肉等)或血管,其血管损伤在急性期有几个共同特征:①沿血管呈节段性分布;②纤维素样坏死;③中性粒细胞浸润;④无免疫复合物沉积。随病变进展,纤维素样坏死被纤维化替代,浸润以单核细胞为主,因此,ANCA在致病机制上有相似之处,下面分述其致病机制:
  1.ANCA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在慢性炎症反应的体外试验中,ANCA能激活已接触抗原的中性粒细胞,使之释放溶酶体酶。当中性粒细胞接触小剂量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时,其表面可表达ANCA的靶抗原,如PR3、MPO及弹性蛋白酶等。ANCA与相应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后可激活中性粒细胞。上述过程可能由于自身抗体的Fc段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FcrRⅢa)参与,FcrRⅢa对IgG2(可能也包括IgG3)有很强的亲和力。WG病情活动时,ANCA IgG3亚群数目也相对增多,其激活中性粒细胞的能力也增强,因此,ANCA能导致炎症过程[5,6]。
  2.ANCA与内皮细胞:ANCA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导致血管炎的产生[7]。Mayet等发现,人内皮细胞上可表达PR3,细胞因子如TNF-α、IL-1等可刺激PR3表达增加。许多实验证实,ANCA与内皮细胞上的靶抗原相互作用能引起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也可产生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而损伤内皮细胞,产生血管炎症,还可使内皮细胞表达的E-选择素、VCAM-1等粘附分子水平上调,从而中性粒细胞、淋巴/单核细胞粘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中性粒细胞激活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
    加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方法的规
    TNF  对嗜酸性粒细胞L
    端粒酶活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程关系
     型出血热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功
    以皮疹为首发表现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对细菌性败血症的临床
    以胸腔积液为首发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研究
    异基因骨髓移植逆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基因表达增强在内毒
    严重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
    低压缺氧治疗哮喘后血浆皮质醇BALF中嗜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