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与青中年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比较 |
|
77岁,平均67.3岁,男8例,女8例;青中年组10例,年龄38~58岁,平均49.4岁,男7例,女3例。进展性脑卒中18例,老年组11例,青中年组7例;梗塞部位:颈内动脉系统22例,老年组15例,青中年组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老年组1例,青中年组3例。心源性栓塞两组各1例。 1.入组标准:①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塞,头颅CT除外脑出血;②发病48小时内;③血压在13.5~26.9/8.0~16.0kPa之间;④无出血性疾病、溃疡病,半年内无脑血管病史,24小时内未用过其它抗凝剂;⑤血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PTA)、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血小板在正常范围;⑥病人或家属签字同意溶栓治疗。 2.卒中分型: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2],将病人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3.两组治疗前情况:老年组,轻型5例、中型9例、重型2例;青中年组,轻型4例、中型4例、重型2例。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老年组9例、青中年组5例;7~12小时,老年组3例、青中年组3例;13~48小时,老年组4例、青中年组2例。 二、治疗方法及记录:根据病人来院时间早晚,将发病6小时内或7~12小时,头颅CT尚阴性者给予天普洛欣(国产尿激酶)150~200万U,一次,静脉点滴,发病13~48小时者,给予天普洛欣25万U,每日一次,静脉点滴,总量150~200万U。两组均同时给予20%甘露醇150~250ml,静脉点滴,每8小时一次,3~5天;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常规使用肠溶阿斯匹林、尼莫地平及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观察与记录:每天监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TA、出血征象。溶栓后3~7天常规复查头颅CT或MRI+MRA,必要时随时复查,发现内脏出血即刻中止溶栓并予相应治疗。 三、评估标准 根据溶栓后1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2],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
结果
一、26例病人中23例治疗后影像学检查可见相应区域新发梗塞灶,其中11例进行了检查,7例可见相应脑动脉或全脑动脉狭窄、变细、僵直等,1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阻塞,1例基底动脉分支闭塞(此2例患者均治疗无效),尚有2例MRA正常,其中1例MRI也正常,但神经功能仅恢复85%。 二、26例病人有效至痊愈者共17例,老年组10例,有效率62.5%;青中年组7例,有效率70.0%,总有效率65.4%。无变化及恶化者:老年组6例,其中有4例曾于溶栓后一度明显好转并持续12~24小时,而后再次加重;中青年组3例。 三、并发症26例中合并颅内出血2例,老年组1例,为梗塞后出血;青中年组1例,为脑干梗塞,溶栓后出现右颞叶血肿,均未引起临床症状加重。皮肤淤斑3例,均为老年女性。上消化道出血2例,两组各1例。合并颅内出血者予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每8小时一次。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给予抗酸剂,胃管内应用止血剂后,病情均平稳,无死亡病例。所有出血合并症者均发生在一次大剂量应用天普洛欣的病例,且均发生在溶栓后一周内,总出血率为26.9%(老年组31.5%,青中年组20.0%),颅内出血率为7.7%。 四、26例病人中18例有完整的治疗后一周PTA动态观察,其中15例在一周内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占83.3%,PTA延长的高峰时间在治疗后2~4天,最大值为18.5秒。7例有出血合并症的病人,有5例PTA最大值超过15秒。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程度肝硬变患者甲状腺素 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的变化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静脉与硅胶管小间隙桥接神经的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