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手术病人术中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 |
|
erebral Protection▲
低温可降低脑氧代谢率(CMRO2),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50年代起就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深低温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临床上不能普遍采用。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动物实验研究[1~3]发现,亚低温脑保护效果显著且并发症极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通过观察1997年1月至7月我院神经外科将亚低温(33~35℃)应用于颅脑手术中对脑氧、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为提高颅脑手术质量提供一项合理的措施。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神经外科额部胶质瘤择期行冠切左/右额开颅肿瘤切除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Ⅰ组)(n=10)和常温对照组(Ⅱ组)(n=10)。术前两组一般统计学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体温、Hb、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表1 两组一般情况(±s)
组别 n 男 女 年龄 体重(kg) 术前体温(℃) Hb(g/L) 手术时间(min) Ⅰ 10 6 4 37.90±8.80 61.00±8.12 36.62±0.41 135.80±8.12 285±62.76 Ⅱ 10 5 5 36.80±12.81 60.60±8.00 36.71±0.40 133.80±10.85 273±45.72
二、麻醉方法 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2g,阿托品0.5mg。麻醉诱导依次静注芬太尼4μg/kg,氟哌啶0.1mg/kg,异丙酚2mg/kg,琥珀胆碱1.5~2mg/kg。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吸入,浓度0.8%~2.0%,必要时静脉追加芬太尼和潘龙。通气条件:呼吸频率12~15次/分,潮气量8~10ml/kg,保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4~4.67kPa(30~35mmHg)。 三、温度控制 亚低温组麻醉诱导后30分钟利用降温毯行全身物理降温,持续监测最能反映脑温的鼻咽温及肛温,温度逐渐降低维持最低33℃左右。术毕前1小时开始复温,使脑温恢复至35℃以上。常温对照组维持正常脑温36~37℃。 血样采集:于甲状软骨水平、颈内动脉外侧1~1.5cm向同侧耳垂方向穿刺颈内静脉并向上置管12~13cm,管尖达颈内静脉球部水平。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分别用肝素盐水冲洗置管,肝素帽封管。Ⅰ组分别于诱导后30分钟、脑温35℃、脑温33℃时抽取颈内静脉血和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和血糖测定。Ⅱ组于相应时间点抽血测定。按Fick公式计算以下各值(附注): CaO2=(Hb*1.38*SaO2)+(0.003*PaO2) CvO2=(Hb*1.38*SvO2)+(0.003*PvO2) Da-vO2=CaO2-CvO2=Hb*1.38*(SaO2-SvO2)+0.003*(PaO2-PvO2) ERO2=Da-vO2/CaO2 按下列公式计算各值(附注): Da-vglu=Caglu-Cvglu ERglu=Da-vglu/Caglu 数据处理:所有参数均按均数±标准差(±s)计算,采用方差分析作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Ⅰ组降温后Da-vO2、ERO2较降温前及Ⅱ组各时点均明显降低(P<0.01),随脑温降低而呈下降趋势。两组术中动静脉pH、PCO2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2)。
表2 两组脑氧代谢变化(±s)
组别 诱导后 30min Ⅰ组脑温35℃/ Ⅱ组相应时点 Ⅰ组脑温33℃/ Ⅱ组相应时点 PaO2 Ⅰ 410.40±54.52 464.00±57.45 488.31±46.10 (mmHg) Ⅱ 409.30±55.81 433.00±41.87 448.72±34.70 SaO2 Ⅰ 99.9 99.9 99.9 (mmHg) 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