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三、造影所见
  1.血运丰富型造影:10例。表现为动脉期血管增粗增多,走行紊乱,包绕成团;实质期有造影剂染色团块影。形态多较圆整,边界较清晰;部分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态,可见血管湖、静脉早显和粗大的回流静脉影像。造影剂染色团块最大7cm×5cm,最小2cm×1.5cm。
  2.少血管型:2例。表现为动脉末梢血管有推移,形成少血管包绕区,实质期可见包绕区周边浅淡染色,形态不规则。
  3.血管畸型:2例。动脉期显示近端血管异常增粗呈瘤样变,或分支血管增多,血运丰富呈网络状,造影剂滞留。实质期可见造影剂浓染团块影像。
  7例急诊造影有4例显示造影剂外逸征象。

结果

  14例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造影表现分三种类型:
  1.血运丰富型肿瘤10例:其中病理诊断平滑肌瘤6例,分别位于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平滑肌肉瘤3例,均位于回肠;回肠错构瘤1例。
  2.少血管型肿瘤2例:空肠乳头状腺癌1例,回肠低分化腺癌1例。
  3.血管畸型2例:为血管瘤,位于空肠。
  14例小肠肿瘤中,有11例呈腔外型或腔外为主生长型,5例为恶性肿瘤。1例同期造影诊断小肠肿瘤出血,手术病理为:粘膜炎性肉芽肿溃疡出血,行部分小肠切除治愈。

讨论

  小肠肿瘤较少见,小肠恶性肿瘤更为罕见,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颇多困难,术前诊断准确率较低[1,5]。一般除十二指肠回肠末端肿瘤外,其他尚无有效诊断手段,直至出现便血、贫血或梗阻等并发症时,才行手术而确诊。本组患者均因并发消化道出血就诊,而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是很困难的,小肠出血的诊断更为困难[2~5]。本组病史最长11年,平均3年1个月。常用的钡餐、纤维胃镜、结肠镜等检查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全部病例均作此类检查,1例患者因黑便还作过二次开腹手术,均未获正确诊断。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发现了出血的真正病因,明确了病变部位,为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尤其对引起出血的血管性病变诊断率很高。曾二次开腹手术的患者,其造影显示空肠动脉分支局部扩张呈瘤样变,造影诊断空肠血管畸形,再次手术发现距Treitz韧带30cm处空肠壁上有一个1cm×0.8cm搏动性肿物,病理为空肠粘膜下动脉瘤,手术切除治愈。
  消化道出血时,当出血量>0.5ml/min[2]时,选择性动脉造影可显示造影剂外逸征象。本组4例出现造影剂外逸 ,手术时均见到肿瘤病变处小肠粘膜破溃、出血。其他病例虽然无出血征象,但显示了血运较丰富肿瘤的异常血管病理征象,提供肿瘤的血管来源、血管特征及肿瘤染色,恶性肿瘤的血管缩窄、血管湖、静脉早显、粗大的回流静脉等,并能显示出少血管肿瘤的末梢血管推移、包绕变化和肿瘤大小、部位等影象学改变。尤其对较小的、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的小肠肿瘤更具独有的诊断优势。本组诊断最小的腔外生长型肿瘤为2cm×1.5cm的小肠平滑肌瘤。
  本组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提示的病变部位、范围和病变性质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近或一致,证实了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尤其是对血管畸形和较小的、粘膜下向腔外生长的肿瘤独具诊断价值与优势。因此,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方法,提高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胃苏冲剂加味治疗慢性肠炎20例
    急性肠脂垂炎七例治疗体会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疏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如何合理选择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肾出血
    多胎妊娠选择性减胎术后孕妇的护理
    隐睾下降固定术式选择的体会
    盲肠平滑肌瘤致成人慢性肠套叠一例
    冠心病痰瘀证候与 选择素    及     基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
    颈椎管肿瘤Asazuma分型对手术入路选择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