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间置空肠代胆道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
合近端间置肠管,常规切除阑尾,并置乳胶腹腔引流管一条。术后常规胃肠减压3天,禁食5天。术后1周拔除腹腔引流管,术后2周,经胆汁引流管注入38%复方泛影葡胺进行造影,证实吻合口通畅后,拔除胆汁引流管,出院。
讨论
一、近期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是指在术后2周内,由于失血、感染、组织缺血缺氧及手术打击等综合因素引起的,在院内出现的并发症。本组病例中有14例在术后2周内出现合并症,约占总数的7.5%。 1.应激性溃疡:本组病人中有4例在术后72小时内从胃管中抽出大量新鲜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呕血,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其中3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手术探察,术中见胃粘膜有片状糜烂、溃疡及点灶状坏死,手术切除后治愈。由于本手术时间长,手术打击大,加之麻醉抑制,可引起血管收缩,代偿功能失调,细胞内环境的代谢发生改变,使消化道局部产生溃疡、出血[4]。一般出血都在术后3天内发生,并经常伴有呕血及黑便,通过输血、静点止血剂及制酸剂、局部冰盐水反复洗胃等对症治疗大都可自愈。但当出血量大于40ml/kg体重,保守治疗不能控制时,应手术探察[4]。 2.术后小肠套叠:本组有3例术后出现腹胀、呕吐,胃肠减压呈绿色,拍腹部立位X线片提示为完全性肠梗阻,经手术探察为小肠套叠,套叠部位均在回肠。由于诊断及手术及时,肠管均无坏死,经手法复位后治愈。术后小肠套叠一般多见于婴幼儿,本组3例病人年龄均在2岁以内,多在术后5~7天内发生。由于婴幼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加之手术打击,术后肠蠕动虽然恢复,但不规律,易产生逆蠕动,从而引起肠套叠。当术后出现梗阻征象,经24~48小时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梗阻,趋于完全时,应及时手术探察,以免发生肠坏死。 3.腹腔内残余感染或囊肿形成:本组患儿中有4例术后高热不退,腹部压痛明显,其中1例经腹部B超证实盆腔有脓肿形成。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后治愈,其余3例均经长时间大剂量抗生素静点,保守治疗后痊愈。这4例病人均发生在80年代。目前,由于无菌条件的完善,手术技巧的提高,抗生素的升级换代,加之普遍推广的术前预防性用药,术后腹腔残余感染及切口感染率几乎为零。一旦感染发生,可以予以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如有脓肿形成,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4.胆瘘:本组患儿中有1例术后当日腹腔引流管内即有胆汁流出,平均每日200ml,多时可达400ml,并伴有发热、腹胀、腹痛等症状,经保守治疗10天后自愈。胆瘘的形成,多由于肝总管保留过短或局部吻合口有张力,术后吻合口开裂,或肝总管分离过多造成局部缺血坏死所引起。也可因先天性肝胆管开口异位,术中未能将异位的肝胆管进行内引流所致。治疗上仍以保守治疗为主,只要肝肠吻合远端无梗阻,胆瘘一般在术后2周内自愈。如果超过1个月,患儿一般状况已完全恢复,但腹腔引流管内仍有胆汁引流出,则应考虑肝肠吻合口处有不能自愈的瘘口,在经过胆道造影证实后,可行手术探察及修补[5]。 5.术后肝功能急性恶化:本组有1例术前一般状况差,黄疸重,急诊入院,入院后未能充分纠正肝脏功能的恶化,即急诊行根治手术。术中见肝脏淤胆严重,呈重度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表现。术后持续高热,黄疸加重,肝功能急剧恶化,休克一直不能纠正,术后4天死亡。据文献报道,手术打击、出血、输血及抗生素的应用,都可加重肝细胞的损伤[4],如果再加上逆流性胆道的反复感染,更不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因此,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都应注意保护肝脏。对于术前一般状况差、肝功能受损严重的患儿,则应一期先行胆汁外引流术,解除肝脏内的胆汁淤积,同时应用消炎利胆及保护肝脏的药物,待患儿一般状况好转,肝脏功能恢复后,再行二期根治手术。患儿在一期手术后1~3个月内一般都可恢复肝脏功能。术中应尽量减少手术打击,缩短手术时间,严格保护肝脏。术后予以全面的营养支持治疗,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谈谈引起急性胃出血的库兴溃疡 下一个医学论文: 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