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创伤性脑梗塞治疗体会 附16例报告

邓春芳 李晓卫 焦树平 杨雪辉

  创伤性脑梗塞在颅脑损伤并发症中较为少见,我院自1995年发来共收治16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6例,男14例,女2例,20岁~10例,41岁~6例。伤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3天以内者9例,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7例有颌面及颈部损伤,8例有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有意识障碍者8例。4天~18天者7例,其中3例有颌面及颈部外伤,4例有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5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意识障碍者3例。本组病例均行头颅CT扫描动态观察,显示患侧额颞顶部大片低密度区,有典型脑梗塞演变过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
  治疗方法:均用抗凝、钙离子拮抗(尼莫通等)治疗。保守治疗4例,单纯外减压术7例,内外联合减压术5例。
  预后:均随访半年到1年。轻残7例,重残5例,死亡4例。其中1例为单纯外减压,3例为原发病重保守治疗无效死亡。
  讨 论
  创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较复杂[1],主要与颈动脉系统血管壁损伤及颅脑损伤后血小板计数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关。血管壁损伤后的粗糙面易形成附壁血栓,导致脑梗塞,或栓子脱落形成脑栓塞。
  文献表明大脑中动脉血栓性闭塞甚为常见[1],本组均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为主,可能是损伤颅外颈动脉系统形成血栓延伸至颅内颈内动脉,按血流分层原理,栓子多随血流中心区进入大脑中动脉末端形成栓塞。而且尚有17.8%的人后交通动脉纤细甚至缺如[2],自椎动脉系统的侧支循环差更加重临床症状。
  根据本组病例的特点,试将创伤性脑梗塞分型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伤后3天以内出现梗塞者。多有颌面及颈部损伤,意识障碍重,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明显。以动脉挫伤血栓形成为主要机理。
  晚发型:受伤3天以后出现梗塞者。多为10~14天。多无颌面及颈部损伤,意识障碍轻,颅底骨折脑脊液漏不明显。此型动脉损伤轻,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致脑梗塞为主要机理。
  由于有原发性颅脑损伤表现,创伤性脑梗塞多难做出早期诊断,需与迟发性颅内血肿鉴别。梗塞病人偏瘫表现明显,而颅内血肿以意识障碍加重为主。此时头颅CT检查可确诊。
  创伤性脑梗塞几乎均为大血管损伤,脑受累面积大,故需及时治疗。本组死亡者多为保守治疗。我们体会,创伤性脑梗塞病人需做头颅CT动态观察,一旦梗塞面积明显扩大,占位加重,应及早手术开颅减压,并充分切除颞极或额极做内外联合减压,单纯外减压是不够的,因术后脑水肿仍会继续加重。颅脑损伤病人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通等),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性及降低血浆粘度[3],对防治创伤性脑梗塞有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邓春芳(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邮政编码053000)
     李晓卫(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邮政编码053000)
     焦树平(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邮政编码053000)
     杨雪辉(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邮政编码053000)

参考文献:

[1]刘明铎主编.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420.
[2]张为龙.钟世镇主编.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
[3]王桂红.尼莫地平在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应用的药理学基础.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5:96.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布洛芬对创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创伤患者褥疮发生的评估及其防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的评估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