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中毒型痢疾52例临床分析 |
|
;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29例,10~20×109/L 18例,>20×109/L 7例,<10×109/L 20例,中性粒细胞升高40例;便培养阳性23例(44.2%);血生化改变31例,以低钠(28例)和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20例)为主;心电图改变5例,脑电图改变7例,表现为慢波增多,或可疑尖波;心肌酶增高38例,CPK单项增高11例,值为220~2510IU/L(正常值80~210IU/L),CPK和GOT两项增高10例,GOT值为42~180IU/L(正常值<40IU/L),CPK、GOT和LDH三项增高17例,LDH值为220~1000IU/L(正常值50~240IU/L);肝功改变6例。 4.疗效:治疗:抗脑水肿及纠正休克。抗生素:静脉应用先锋必或菌必治1种,疗程5或7天;口服选择阿莫仙、庆大霉素、黄连素、多粘菌素E、氟哌酸等其中的1~2种,疗程10或14天。转归:51例痊愈,1例放弃治疗。住院日平均8.3天;休克纠正8小时;颅内压增高缓解2.1天。放弃治疗者脑水肿进行性加重,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疝;体温正常1.9天,便常规检查正常4.5天,便培养转阴7.6天,心肌酶正常5.5天,心电图正常8.1天。
讨论
一.病原学特点 北京部分地区痢疾杆菌分布调查以福氏痢疾杆菌为主,宋内氏次之。亚型分布:1979~1987年以福氏1b占优势,近10年以福氏2a占优势,且逐年上升。我院近几年的痢疾杆菌分布也以福氏、亚型2a为主,前几年还可以检出宋内氏或志贺氏痢疾杆菌,今年全部为福氏2a痢疾杆菌,与国内及北京地区流行特点一致。 二.临床特点 1.中毒型痢疾全年都可发病,流行季节以夏秋季最高,且好发于2~7岁小儿。本资料2~7岁,占41例(78.8%);男孩多见,占33例(65.5%),与男孩儿活动范围广、不注意卫生、易接触病原有关;34例(65.4%)有明确的不洁饮食史;绝大多数发生在6~9月。 2.临床分型:以脑水肿型(61.5%)和混合型(30.8%)为主,有脑水肿表现者(94.3%)多见,符合本病特点。由于是脑微循环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惊厥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典型的发作呈全身性,可在腹泻前出现,绝大多数在起病24小时以内突然发作,可反复出现。 3.腹泻在发热后1~17小时出现,多见于3~10小时。临床上,在夏秋季,对于2~7岁小儿,有高热或伴有惊厥,在24小时内,应注意腹泻情况,警惕中毒型痢疾出现。 4.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较白细胞总数升高多见,有40例,占76.9%。白细胞<10×109/L 20例,占38.4%,也反映了感染中毒重。白细胞不升高,可能因查血时间偏早,白细胞增高还没有表现出来。 5.心肌酶改变:中毒型痢疾时绝大多数有改变,共38例(73.1%),而临床无任何症状,呈亚临床型,其中以CPK增高多见,达1000~2500IU/L,这种变化在痊愈者平均5.5天完全恢复,最短3天,最长10天。放弃治疗者心肌酶5天后有好转,CPK降至正常,仅余GOT升高。CPK值增高反应在应激状态下,对心、脑、肝、肾等实质脏器的损害,还反应中毒型痢疾全身性微循环障碍也引起这种改变(各种临床型无区别)。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后,短期内恢复正常。临床上为保护脏器功能,加用能量合剂。对合并心电图改变的3例用了大剂量维生素C及1,6-二磷酸果糖。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67例川崎病疗效评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内皮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