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67例川崎病疗效评析 |
|
) 52±32 7.4±2.0 14±3 389±196 91±64 28.6 33.3 非丙种球蛋白组 (n=25) 54±36 8.1±3.2 13±3 409±211 96±70 24 3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正常值:婴儿<3mm,年幼儿<4mm,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但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内径之比不随年龄改变,均<0.3[2]。冠状动脉内径超过正常值或冠脉与主动脉的内径之比≥0.3者为扩张或有动脉瘤。
结果
1.住院天数两组相近,无显著性差异。总热程丙种球蛋白较非丙种球蛋白组缩短,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疗效观察(±s)
组 别 住院日 (天) 总热程 (天) 心电图异常 (%) 冠状动脉损害 (%) 丙种球蛋白组 (n=42) 24.3±4.2 10.2±2.6 7.1 19.1 非丙种球蛋白组 (n=25) 22.1±3.8 14.4±4.3 28.0 32.0 P值 >0.05 <0.05 <0.05 <0.05
2.心电图改变:入院时丙种球蛋白组42例中,心电图异常者12例(28.6%),包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ST-T改变7例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非丙种球蛋白组25例中,心电图异常者6例(24%),包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ST-T改变4例,频发性室性早搏1例。入院时两组病例心电图改变发生率相近。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心电图异常仅3例(7.1%),而非丙种球蛋白组7例(28%),较入院时增加1例,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3.超声心动图改变:入院时丙种球蛋白组42例中冠状动脉扩张14例(33.3%),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6例,右冠状动脉扩张5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3例。非丙种球蛋白组25例中冠状动脉扩张9例(36%),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4例,右冠状动脉扩张4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1例。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相近,有可比性。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冠状动脉扩张8例(19.1%),非丙种球蛋白组冠状动脉扩张8例(32%),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丙种球蛋白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由33.3%下降至19.1%,说明丙种球蛋白不仅能有效地治疗冠状动脉病变,而且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讨论
川崎病为一种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婴幼儿多发,心血管受累最著。早期心血管损害包括全心炎、冠状动脉炎及动脉瘤,后期可出现心肌梗塞及缺血性心脏病。 阿斯匹林为本病首选药,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环氧化酶,可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在血小板内可阻断产生血栓素A2,防止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日本学者主张用小剂量,30~50mg.kg-1/d,认为小剂量阿斯匹林可选择性抑制血栓素A2而不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大剂量时两者均抑制,且增加发生药物中毒和肝脏损害的可能性。国外报道单用阿斯匹林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23%,而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其发生率为8%,其机理主要为阻断了引起血管损伤的免疫效应,降低了血小板凝集机能或提供了特异的抗体和抗毒素[3]。本组资料证实,虽然阿斯匹林无论是KD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是治疗KD的基本用药,但在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疗效远不如加用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冠状动脉损害由治疗前的33.3%下降至19.1%,而单用阿斯匹林组治疗前后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几乎相近。因此,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KD冠状动脉病变及对高危儿将发生的冠状动脉损害有治疗和预防的双重作用,已成为KD急性期治疗的主体[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小肠出血诊断方法评价 附61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1997年中毒型痢疾52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