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平衡检测在颈椎病临床中的意义 |
|
蔡海鸥1
颈椎病在临床上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其中以混合型者居多。对颈椎病患者作人体平衡检测,可以发现其平衡检测参数较正常人有明显的改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颈椎病患者73例,男性30例,女性43例,年龄31~6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颈部不适,头晕、头昏,少数有头痛、颈部牵拉感,颈神经分布区的针刺觉减退等。颈椎X线平片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及颈椎骨质增生,部分患者尚有椎间孔变窄。 1.2 方法 1.2.1 仪器及原理:采用日本阿尼玛重心动摇仪,该仪器由平板压力传感器及微机组成,能感受人体重心的移动情况,将传感信号经微机处理后得到重心、压力重心、压力面积、轨迹长、力学波谱等参数,分析受试者的动摇类型、动摇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动摇中心的偏移,睁闭眼时的差别等评价参数。 1.2.2 检测方法:受试者脱鞋,按特定位置站立于传感器平台上,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两眼平视前方约3m处的目标,双足尖分开,足尖距30cm,足跟并拢,分别测试睁眼及闭眼站立姿势时的平衡情况,每次测试时间为60s,两种状态测试中,间歇时间60s,测试时尽量保持环境安静。 1.2.3 检测参数:①总轨迹长(LNG);②包络面积(Env area),表示平衡障碍的程度;③单位面积轨迹长(L/E area),表示本体感觉性姿势控制机能;④重心动摇中心位置(Mx,My),中心偏位X轴(Mx)为左右的动摇,Y轴(My)为前后的动摇;⑤闭睁眼面积比(ROM area),可体现视觉的调节功能;⑥重心动摇波(重心图),对提示病因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认为,中间型提示为脑供血不足,弥漫型提示中枢性眩晕,多中心型为听、视及本体感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损害,前后型提示两侧迷路及小脑蚓部障碍,左右型多为一侧迷路障碍,正常人应为球心型。上述6项指标的正常值可由所用仪器直接打出。
2 结果 73例颈椎病患者的人体平衡检测结果显示:21例LNG延长,睁闭眼时延长均超过正常范围的50%以上;29例包络面积增大,其中睁闭眼面积增大均在正常范围2倍以上的都同时有总轨迹的延长。25例单位面积轨迹长缩短。重心动摇位置Mx偏移的43例,My偏移的30例,闭睁眼面积比异常的39例。 重心动摇波显示为中间型22例,弥漫型18例,多中心型14例,前后型13例,左右型2例,球心型4例。 73例被测者中两项以上检测参数异常的58例,占80%;单项异常的11例,占15%,有4例的6项参数均属正常范围之内,但其中2例重心图为中间型,1例的重心图为弥漫型,另一例为多中心型。
3 讨论 平衡功能是人体的一项重要功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以及站立、行走等活动都依赖有效的平衡作保障。平衡感觉来自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平衡的维持是三者功能的完整体现,对平衡功能的检测,正成为一项日益受到重视的综合功能评定。 早在1851年Romberg就制定了一套检测平衡功能的方法,又叫“闭目直立检查法”,这种目测法由于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对于判断平衡障碍的类型、特点、程度造成很大困难。本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西欧、日本等国先后发展了压力平板法,进而又研制了电脑化的平衡测试仪,对人体的平衡功能及影响平衡功能疾病的治疗效果等进行定量评定。Lou将此作为中脑眩晕药物治疗的客观指标之一〔1〕,Trenkmalder在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研究中以其为观察指标〔2〕,在前庭功能障碍的疾病研究中,平衡测试也被作为客观评价指标〔3,4〕,专家们对各年龄段平衡的特点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在15岁以前,视觉、前庭本体等平衡感觉功能是一个完善的过程〔5〕,至老年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平衡功能下降,女性表现出较男子更好的平衡能力〔6〕。 本文的研究,选择的年龄段为30~60岁的成年人,基本排除了生理性的平衡功能异常情况,73例颈椎病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平衡障碍。临床因颈椎病而致眩晕者颇为常见,国内外的报道颈椎病患者中有眩晕的在半数以上。颈椎病患者的平衡检测发现,同时有总轨迹长明显延长及包络面积增大的,其重心图基本为中间型,临床上发作性眩晕等症状也较明显,X线颈椎平片均有椎间孔变窄,提示有较严重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包络面积增大,总轨迹略有延长或无延长的,重心图多为弥漫型,单项参数异常的,重心图显示为多中心型或前后型的较多。 颈脊髓中的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与脊髓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兔膝挛缩髌韧带应力松弛及蠕变特性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