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恙虫病并发肝损害61例 |
|
陈永明 吕焕昌
恙虫病是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国内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各省市。本病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但近年来发现,该病常可引起多系统脏器功能损害[1,2],而有关肝损害的临床报道较少,现将恙虫病并发肝损害6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80年6月至1998年6月期间恙虫病住院患者168例,其中并发肝损害61例,占同期恙虫病的35.12%,男54例,女7例;年龄3~66岁,平均年龄39.4岁,均来自农村,本组患者发病前1~3周均有野外草丛接触史。 1.2 诊断标准 ①发病前1~3周有野外草丛接触史;②突发高热、并发生特异性焦痂或溃疡;③淋巴结大、肝脾大、皮疹;④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效价≥1∶80或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⑤病程1~3周内出现黄疸、ALT升高超过1倍以上等肝功能损害;⑥临床能除外其他疾患所引起者。上述6项如前4项中符合其中的3项[1]再加上后2项者,诊断即可成立。 1.3 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均有发热,体温38.2~41.2℃,伴有畏寒52例,占85.25%,寒颤9例,占14.75%,头痛50例,占81.95%;全身酸痛20例,占32.77%,疲乏和食欲减退各51例,各占83.61%;恶心呕吐10例,占16.39%;眼结膜充血42例,占68.85%;皮疹61例,占100%;焦痂或溃疡58例,占95.08%;浅表淋巴结肿大60例,占98.36%;皮肤、巩膜黄染和尿黄15例,占24.59%。其中轻度黄疸8例,中度黄疸4例,深度黄疸3例;黄疸出现时间:病程第1周内出现3例,2周内出现7例,3周内出现5例。肝大肋下0.5~3.0cm56例,占91.8%,质地软,大多有轻触痛,脾大肋下0.5~4.0cm,质地软41例,占67.12%;皮肤出血点和淤斑8例,占13.12%。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尿常规 本组61例白细胞总数下降(2.3~3.9×109/L)14例,升高(10.1~23.2×109/L)2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0.15~0.40)6例,核左移23例。尿常规:尿蛋白(+~+++)18例,红细胞(+~++)10例,白细胞(+~+++)14例,颗粒管型(+)2例;尿胆红素(+~++)14例,尿胆原(+~++)10例。 1.4.2 肝功能检查 本组ALT和AST均有升高,平均分别为168U/L和146U/L,其中上升最高值达2 064U/L和1 848U/L。病程第1周有12例升高,以AST显著,第2周增高32例,以ALT明显;第3周增高15例,也以ALT显著;第4周仅2例,以ALT明显。本组61例胆红素升高15例,占24.59%,而总胆红素轻度上升(35~66μmol/L)8例,占13.12%;中度上升(70~168μmol/L)4例,占6.56%;重度上升(241~568μmol/L)3例,占4.92%。其中直接胆红素平均为96μmol/L,间接胆红素平均为64μmol/L。61例中总蛋白下降(48.6~58.5g/L)26例,占42.62%;其中白蛋白下降(21.5~34g/L)24例,占39.24%;球蛋白升高2例,分别为35g/L和36.5g/L,A/G比值降低(0.72~1.46)40例,占65.57%;血清碱性磷酸酶(AKP)12例升高(227±92U/L)血清-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127±10U/L)52例。 1.4.3 外斐反应 本组61例外斐反应OX效价1∶80~1∶1 280,双份血清效价增高4倍以上。 1.4.4 病原体分离 焦痂或溃疡内容物涂片30例,22例发现立克次体,阳性率73.3%。此外,患者入院48小时内取局部肿大淋巴结穿刺涂片8例,其中6例在单核细胞浆内找到立克次体。 1.5 B超检查 B超检查36例,提示肝内光点增粗30例,占49.18%。肝大32例,占52.46%;脾大20例,占32.7%。 1.6 治疗与转归 本组61例在整个病程中并发间质性心肌炎14例,支气管肺炎26例,脑膜炎和脑炎20例,腮腺炎6例,急性肾衰竭2例,在明确诊断之后,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并及时使用氯霉素抗病原体的特效治疗,成人1.5~2g/d,(儿童20~40mg.kg-1.d-1)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均在用药后24~48小时内退热,热退后剂量减半,再用7[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哮喘持续状态26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节律的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