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血管病149例心理障碍临床分析 |
|
赵国强 沈静言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使人望而生畏。所以,在发病后使患者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现就近3年住院资料完整的149例急性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心理障碍作一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93例,女56例,年龄自34~8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0.5岁。其中脑出血54例,脑梗死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住院时间最短仅1天(自动出院),最长60.3天,平均19.3天。心理障碍表现为:恐惧心理者41例,占27.5%;悲观失望心理者39例,占26.2%;焦虑心理者37例,占24.8%;厌世心理者32例,占21.4%。在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后给予心理治疗,87例在4~5天后心理趋于平静,42例在7~10天内趋于平静,22例在15天内逐渐趋于平静。其中43例予以镇静剂治疗。
2 讨 论
2.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的特点 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心理障碍者比例较高。据我院资料统计,发生率69.1%。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往往造成患者不配合治疗,产生医患矛盾,不利于疾病康复,甚至造成病情加重或死亡。如恐惧心理者:对突如其来的偏瘫、失语、头痛、头晕等,对身上补液管、氧气管、导尿管非常恐惧,害怕自己很快死去。有些患者经数天治疗后病情趋向稳定,但患者害怕自己残废给家庭带来负担,害怕家人无力照顾自己,害怕付不出医药费。结果使患者血压再次升高,心跳加快,使病情再次恶化。悲观失望心理者:这些患者大多是中年人,有一定事业基础或正在事业兴旺中,发病后原计划灭破,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生活信心,拒绝饮食和治疗。焦虑心理者:这些患者由于缺乏医学常识,认为经过治疗很快会恢复,但严峻事实并非如此,或家庭经济困难,子女不孝等因素。对此患者表面似乎很平静,实际上内心苦闷,顾虑重重,心神不安,生活懒散,食欲减退,夜不能寐等。厌世心理者:患者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甚至失语,自己愿望难以表达,生活又难以自理,对恢复功能丧失信心,欲摆脱人生,表现为拒绝进食与治疗,把口服药藏起来,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或自杀行为。 2.2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的治疗 2.2.1 心理治疗 患者由于心理障碍引起血压升高或不稳定,或头晕、头痛、心悸,重者引起脑血管病加重或再发,因此,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更为重要[1,2]。治疗方法:改善服务态度,对患者和蔼可亲,态度诚恳热情,工作认真负责,体贴入微。对上述不同的心理障碍,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及解释工作。使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适应角色转变,配合治疗。并鼓励患者向疾病作斗争。用事实说明,只有通过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是可能的。并做好家属及陪护的思想工作,争取家属或陪护的配合,营造一个互相关心、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2.2.2 环境治疗 保持病房内整洁安静,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医务人员要说话轻、走路轻、关心轻。关心患者的疾苦,安慰和鼓励患者。对各项检查、操作,治疗的必要性应向患者讲清,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痛苦[1~4]。 2.2.3 心理护理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向其宣传有关疾病的常识。从生活上关心和照顾患者的饮食、大小便。定时翻身、按摩。 2.2.4 药物治疗 对于心理障碍较严重,烦躁不安,失眠等患者,心理治疗一时难以奏效,给予安定或多虑平、黛安神、谷维素等药物治疗。 总之,对于心理障碍的患者,医务人员的态度非常重要。在治疗过程中对疾病康复充满信心,使患者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并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使患者心理保持良好状态。
赵国强(201500 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 沈静言(201500 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
参 考 文 献
1,梁庆丰,刘燕,梁丽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健康心理学,1996,4:146~148 2,樊福德.脑血管病的康复疗法.健康心理学,1996,4:219~220 3,马海娜,孙永敏,李利清.论心理健康护理.健康心理学,1996,4:249~250 4,姜彩玉.浅淡语言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健康心理学,1996,4:159~160
上一个医学论文: 周期性瘫痪27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2型糖尿病肾病36例临床分析
|
|
|
|
|
|
|